实用文档>《非攻》教学设计

《非攻》教学设计

时间:2025-02-26 11:49:47

《非攻》教学设计(通用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非攻》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非攻》教学设计(通用6篇)

  《非攻》教学设计 1

  学习目标:

  掌握重要的实词、特殊句式。

  树立正确的战争观。

  学习重点、难点:

  实词、虚词积累;理解、运用“非攻”思想。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有影响的是墨、儒、道、法四大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一个人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他就是墨子。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选自《墨子》的文章——《非攻》。

  二、 作者简介:

  墨子,战国时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出身低微,注重节俭;注重实践,善于制作;学术上,创建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

  三、 析题:

  非:非难、责怪。

  非攻:谴责攻打侵略别国的战争。

  四、 检查预习。朗读课文。

  五、 疏通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知识盘点:

  1、 通假字: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通“滋”,更加。

  2、 词类活用:

  以亏人自利也。使动用法,使人亏。

  从而誉之。名词用作动词,赞美。

  众闻则非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非难,责怪。

  3、 特殊句式:

  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省略句,“甚”后省略了“于”。

  从而誉之,谓之义。省略句,“谓之”后省略了“为”字。

  六、 课文研讨:

  阅读课文,思考:题目是“非攻”,作者是否开门见山地谈论侵略战争的问题?

  明确:不是。

  那么,文中列举了那些行为?(分组讨论)

  (天下君子如何看待“攻国”?)

  板书: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攘人犬豕鸡豚。

  入人栏厩,取人牛马。

  杀不辜人。

  攻国。大不义。(论点)

  七、 从中可看出本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点?

  层层铺垫,对照鲜明。

  文章的主旨表现不是开门见山,而是层层铺垫。先说情节极其轻微的窃人桃李,次说情节不太严重的鸡鸣狗盗,又说情节较为严重的取人牛马,再说情节相当严重的杀人越货,情节越来越严重,不义程度也越来越深。这些行为的确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但是上述行为即使再严重,也不会比“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侵人之国严重吧。

  八、拓展延伸:

  我们以前也学过一些反战题材的.作品,有哪些?

  杜甫《石壕吏》,战争让老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2)现实: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是当今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美国对伊拉克发动的战争遭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谴责。

  九、合作探究:“非攻”能否改为“非战”?

  明确:不能,墨子反对的是非正义的进攻性战争,并不反对一切战争。《公输》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

  十、小结。

  十一、高考链接

  作业布置。

  《非攻》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为文本加标点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研习、活动体验读懂文本,加上正确的标点,进而了解墨子的主要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文本的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墨子“非攻”的思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为文本准确地加标点,讨论文本的内容,把握庄子的主要思想。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断句和加标点。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 活动体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一则有关断句的小故事导入: 漆黑头发全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男方认为:

  漆黑头发/全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媒婆辩解:

  漆黑/头发全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二、 出示文题,先和学生讨论断句的方法。

  如何断句呢?请你出谋划策。学生说后再出示“我的方法”:

  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2、寻找标志,断开句读。

  3、先易后难,加注标点。

  三、活动体验

  请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给课文加上标点符号,学会融会贯通。

  提示:先断句后确定标点

  四、讨论交流

  找能断句的地方的标志:

  (1)找名词和指称人的代词

  (2)看修辞 (对偶、排比、反复等)

  (3)寻虚词

  句首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是故”“于是” “是以” “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4)明对话(曰、云)

  (5)辨句式(疑问句 特殊句式)

  五、墨子想通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非攻——谴责进攻性的战争

  那么墨子对防御性的战争又持怎样的态度呢?(请看电影《墨攻》片段)

  六、拓展延伸

  通过为其他两篇节选自《墨子》的片段进行断句,进而了解墨子的主要思想。

  (1)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御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墨子·公输》

  译文:墨子回答说:“公输盘的意思,不过是杀了我。杀了我,宋国没有人能防守了,就可以进攻。但是,我的弟子禽滑釐等二百人,已经手持我守御用的器械,在宋国的都城上等待楚国侵略军呢。即使杀了我,守御的人却是杀不尽的。”楚王说:“好啊!我不攻打宋国了。”

  思想:防守

  (2)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若使人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墨子·兼爱》

  译文:若使天下的人都彼此相爱,爱人就像爱自身,还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兄与君主就像自身,怎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弟子和臣子像自身,怎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没有不孝不慈的人。……若使天下的.人都彼此相爱,国与国不互相攻打,家与家不互相争夺,没有盗贼,君臣父子都能忠孝慈爱,这样天下就太平了。

  思想:兼爱

  总结墨子的主要思想:

  兼爱 非攻

  七、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大内容:一是加标点的方法,一是了解了墨子的主要思想。在我们今天看来,墨家思想远不如儒家思想的影响之大,然而就是这小小的墨家与儒家的互相辩驳,在先秦首先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

  八、布置作业

  要想更多地了解《墨子》及墨子的其他思想

  附板书设计:

  非攻(节选)

  墨子

  断句方法:读文段——找标志——定标点——细检查

  墨子的主要思想: 兼爱 非攻

  《非攻》教学设计 3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中国象棋残局)同学们,从这副象棋残局图片中以你们看到了什么?你看这场厮杀,最后一方只剩下一帅,另一方只有一将一卒一马了,真可谓“破数亿家财,生灵涂炭,八荒处处皆孤冢;伤百万将士,白骨横野,九州座座是空城。”战争,给人们留下了什么?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一次次浩劫,让更多人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和平的可贵。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思想家墨子就反对不义之战,提出了“非攻”的主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非攻》。(板书标题)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归纳断句方法。

  2.学习体会墨子文章层层推理,逻辑性强的特点。

  3理解“非攻”思想,树立正确的战争观。

  三、教学过程:

  (一)析题:《非攻》,非,非难、指责、谴责。非攻,谴责攻打别国的侵略战争。

  “非攻”即反对进攻的战争,与一般的非战是有区别的`,墨子对于防御性的战争不仅不反对,而且竭力支持,《公输》篇中墨子不但去说服公输盘和楚王不要攻宋,还派弟子三百人为宋守城。

  (二)检查预习,掌握字词,梳理文章。

  文本研习:

  将文章分为五小节,试梳理内容。

  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译文:如果有一个人进人到别人的果园,偷窃别人的桃子和李子,众人听说后就会指责他,上面那些执政的人抓到他后,就会处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啊。

  2.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译文:至于偷窃别人的狗、鸡、猪的人,他的不义又超过进人到别人果园偷窃桃李的行为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损害别人(的利益)更多。如果损害别人的利益越多,那么他的不仁也就越突出,罪过也就更加深重。

  规律一: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例子: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读之。

  规律二:找虚词,定句读。

  《非攻》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墨子及其《墨子》的思想主张。

  2.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学习体会墨子文章层层推理,逻辑性强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坚持正义,热爱和平,创造和谐社会的人生价值观念。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断句能力,理解文中阐发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讲读结合,结合讲解品味文章蕴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无情的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人站出来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他就是墨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选自《墨子》的文章――《非攻》。

  (一)作者及作品介绍。

  墨子、句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另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墨子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墨子》现存五十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说的讲学辞和语录,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二)解题及背景介绍。

  非:非难,责怪。

  非攻:谴责攻打别国的侵略战争。

  “非攻”即反对进攻的战争,与一般的非战是有区别的墨子对于防御性的'战争不仅不反对,反而竭力支持,《公输》篇中墨子不但去说服公输盘和楚王不要攻宋,还派弟子三百人为宋守城。

  孟子曾说“春秋无义战”(《孟子99尽心下》)。到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统治的国家进行无休止的兼并战争,大量杀戮敌国人民。尽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统一,但也不是义战,墨子《非攻》揭露了这种战争的本质是有积极意义的,中篇兴史事说明好战必亡。下篇肯定禹伐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是义战,并且主张先利天下诸侯,援小国、立信义,宽吾众,信吾师,然后能天下无敌,由此可知墨子从不反对正义战争。

  二、初读课文,尝试断句

  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原文,大致了解原文意思,凭借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再集中分析难断句子。

  1.表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2.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答案显示:

  1.表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孙之/何所履行

  2.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3.学生自读,完整为课文断句。

  断句方法指导:

  ①先反复诵读把握文章大致意思,然后通过找主语,先断开能断的句子;

  ②抓一些标志性词语,如发语词、语气词、关联词等;

  ③通过修辞断句,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比、互文、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以此断句,准确性更高;

  ④还要懂古代文化常识,如年龄、纪年纪日、称谓、职官等可帮助断句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一)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二)学生熟读课文,并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三)在课堂练习本上找出本文的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并分析。

  1.通假字

  a.其不仁兹甚:“兹”通“滋”更加;

  b.白黑之辩:“辩”通“辨”分别;

  c.拖其衣裘:“拖”通“脱”强夺或费力取得;

  2.一词多义

  苟苟亏人愈多,如果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随便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偶尔,暂且

  国今至大为攻国,国家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封地红豆生南国,地域

  是是何故也,此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容,表示判断觉今是而昨非正确惟命是从,宾语前置的标志

  3.特殊句式

  (1)省略句

  a.从而誉之,谓之义

  “火”前省略了“为”

  b.上为攻省得则罚之

  “则”前略了“之”

  c.其不义又甚,入人园窃桃李

  “入”前省略了于

  (2)宾语前置句

  以亏人自利也

  以损害别人给自己利益

  4.词类活用

  ①众闻则非之形容词用作动词,非难。

  ②以亏人自利也。使动用法,使人亏。

  ③从而誉之名词用作动词,赞美。

  四、问题探析

  (一)请具体分析本文的思想内容

  墨子列举了四种不义行为,而且由浅入深,入人园圃去偷,对别人造成了轻微损失,偷鸡摸狗,比窃人桃李更严重,但这种鸡鸣狗盗之徒也只是造成财产上的损失,至于入人栏厩,取人牛马这种行为影响到主人家的生活比前者还严重,但不至于威胁到人的性命,而杀不辜人,那就是犯下了难以饶恕的罪行,要被处以极刑,既然杀一人都构成死罪,杀一百,一千那就罪大恶极了,竟然有人对这种不义的事大加赞誉,而且称之为“大义”,这种人颠倒黑白,不分“义”与“不义”,实际上,发动侵略战争,荼毒生灵的人是真正的大不义,本文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向不义战争。

  (二)本义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本文运用了类比论证和层层递进的方式,文章运用类比手法列举出四个常见的事例介绍“不文”且这四个事例一个比一个严重,是层层递进的关系,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五、板书设计

  生活现象?摇?摇 评判?摇?摇 原因窃人桃李?摇?摇 不义?摇?摇 亏人自利攘人犬豕?摇?摇 更加不义?摇?摇 亏人愈多取人牛马?摇?摇 更加不义?摇?摇 亏人愈多杀不辜人?摇?摇 更加不义?摇?摇 亏人愈多攻国?摇?摇 更加不义?摇?摇 亏人最多誉之谓义知而非之

  六、课内练习

  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2)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答案:

  (1)如果知道它是不义的,那么还有什么理由记载不义的事传给后世呢?

  (2)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分辨义与不义是多么混乱啊。

  七、结语

  本文墨子采用层层推进说理及类比说理的方法,反复证明了自己“天下之君子”不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的观点,从而得出了“是以知天下之君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的结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天下君子们价值判断上的混乱,墨子在文中谴变了战争是最大的不义的观点,表达了自己“非攻”的思想主张。

  八、布置作业

  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请同学们课后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表达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字数300字左右。

  《非攻》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掌握和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有系统地整理各类文言现象;

  2、梳通文字,探讨寓意;

  3、了解庄子及其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

  1、解决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碰到的语言障碍;

  2、帮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寓意;

  3、初步了解庄子生平及其哲学思想。

  教学过程:

  课前:

  1、发放《庄子秋水》中的几则故事及庄子介绍,让学生初步接触和了解庄子。

  2、发放预习作业,包括三部分,第一是要求学生完成给文章加注释的任务,第二是让学生从语言、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提出问题,第三是调查学生对庄子了解的程度。

  一、了解庄子

  投影:

  “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蜮(yù)’的哲人身上啊!”(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然而,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李怀宁《忙里偷闲读庄子》)

  (学生齐读后)问1:这两段话中的他是谁?那么庄子到底是何许人也?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庄子?

  (可以结合课前发放的故事,引导学生从《濮水之钓》中读出庄子的追求自由、回归自然,从《鼓盆而歌》中读出庄子的安时而处顺,从《濠梁之辩》中读出庄子的物我合一。)

  问2: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庄子从来不一本正经地和人讲大道理,他通过什么方式让大家领悟他的思想?(写故事,把自己的思想寄托在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故事里,这就是寓言的写法。有同学问《秋水》是不是寓言,它就是寓言啊。庄子故事里的主角常是花鸟虫鱼,这正体现了庄子的大智慧,他能从一草一木中得到启示,能以慈悲的情怀去关照一花一叶。)

  师: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秋水》篇的开头一段文字,和庄子来个“零距离”接触。

  二、诵读体会

  1、个别诵读,纠正字音

  2、教师范读

  3、集体诵读

  三、解决字词

  问题1:“于是焉”中的“焉”是什么用法?

  师提示:这个词在这里没什么意思,就是语气词,相当于“于是乎”

  问题2:“莫已若”参考书上翻译成“莫若已”,是为什么?“我之谓也”是什么句式?

  师提示:这是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以前咱们学过这种句型吗?举个例子:

  “我之谓也”怎么翻译?“说的就是我”,也就是“谓我也”,这是什么句式,是宾语前置,以“之”作提宾标志。

  问题3:“野语有之曰”中的“有之”如何翻译?

  师提示:“之”在这里作代词,代后面的俗语,可以理解为“这样的说法”。

  问题4:“北海”怎么解释?

  师提示:就可以理解为“北方的大海”,联系上下文,应该指黄河东端北面的大海,有些同学考证说是不是北冰洋,或者说是不是东海,我觉得不必这样去做地理上的考证了。这不会防碍我们理解文章的。

  问题5:大方是什么意思?

  师提示:在现代汉语里大方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指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一是指专家学者;内行人。咱们根据上下语境来选择一下,该是哪一种?

  问题6:“伯夷之义”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师提供资料:伯夷,商朝末年诸侯孤竹君的长子。他认为武王伐纣是不义的,商朝灭亡后,以不食周粟表明自己的义,饿死在首阳山上。所以古人称他为义士。

  四、文本研习

  问1:这篇文章出现了哪两个人物?谁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板书:河伯北海

  喜

  叹

  问2:河伯看到什么景象后“欣然自喜”?用原文句子回答

  板书:百川灌河不辩牛马

  问3:不辩牛马说明黄河的什么特点?(板书:雄壮开阔)

  问4:如果在这段描写中,去掉“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那么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看到自己雄壮开阔,有欣喜的感觉是正常的,但是加上“自喜”并且还认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这样就难免显得?(参考:妄自尊大、夜郎自大、洋洋自得、踌躇满志等)

  问5:见到大海后,河伯为什么要望洋兴叹呢?从原文找出答案。

  板书: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6:不见水端说明大海的什么特点?(浩淼无边)

  当河伯怀着洋洋得意的心情顺流而东行,来到北海,触目所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种浩淼无边的气象和自己的“不辩牛马”有天壤之别,河伯百感交集,发出了深沉的感叹,但在他感叹之前,先有一个动作“旋其面目”,问7:怎么理解这个词?这里表现出河伯什么样的心态?(顺带解释“望洋兴叹”这个成语)

  (参考:对“旋其面目”的解释历来有争议,传统的解释是“旋”,“掉转”的意思,“面目”,是“脸”的意思,整个词是“转过头”的意思。还有一种现在很流行的解释,认为“旋其面目”是“改变神色”的意思,把“旋”理解为“改变”,把“面目”理解为“脸色,神色”。你同意哪一种说法?)一喜一叹,河伯的心理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一“叹”,显示了河伯认识到自己很渺小之后的反躬自省精神。(板书:个人渺小,天地无穷)

  但是面对浩淼无边的大海,河伯仅仅感到自己很可笑吗?他有没有得到更深刻的启发呢?请同学集体把河伯感叹的话读一遍,然后将这段话口头翻译给同桌听,注意思考,这段话内部有什么问题。

  咱们班的陈婧忆同学(3班)在课前提出了一个很有水平的问题,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

  幻灯投影:“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与“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两句之间有什么联系。看到大海的广阔无边与先前不相信有轻视孔子和伯夷的人有什么关系?”

  分解难点1:思考河伯对“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到底是什么态度?开始是“弗信”,那么看到北海之后呢,应该是信了,那么他“信”的又是什么呢?

  (预想1:学生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河伯是崇拜孔子和伯夷的,认为他们是天下最有学问和最有仁义的人,认为小看他们的人是狂妄自大的,世上不可能有这样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后来看到大海后,想想先前自己也曾自满自足,不正和那些小看孔子和伯夷的人一样吗?所以相信世上的确有这样轻狂的人,自己就是其中之一;另一种一开始河伯不相信有小看孔子和伯夷的人,对这种人持否定态度,因为他认为孔子和伯夷就是天下最有学问和最有义的人,但是后来他看到了大海,明白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所以明白孔子和伯夷都不是天下之最,所以相信有小看他们的人存在,并且对他们持肯定态度。)

  (预想2:有可能学生只能得出前一种理解,而得不出后一种理解。师可以先出示“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与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问:根据这段话,再反观前一个问题,你还有什么理解?然后归纳得出:

  理解一: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终于相信了天下的确是有这样轻狂的人存在,而我就是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啊!)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理解二: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终于相信了,仲尼之见闻,伯夷之仁义的确不是天下之最,我不该盲目崇拜他们啊!)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师发表看法:《秋水》的主体是河伯和海神的七次对话,课文不过是开头的一小段,下面还有很长的.对话。河伯对事物的认识是随着谈话逐渐深入的,我在下文海神的回答中发现了一句话:“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与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意思是伯夷辞让君位以成就好名声,孔子大谈天下事以显示自己学识渊博,他们的自满,不就好像你刚才在秋水面前洋洋自得的样子吗?在海神眼里,孔子、伯夷这两个天下之最是不存在的,这里体现出海神的无限相对思想,这是一种大智慧。但我想在一开始河伯决认识不到这一层,所以还是取第一种理解较符合逻辑,但能领悟出第二种意思的读者却是和海神一样有着大智慧的。应该赞扬。但是不管是那一种心理活动,他们最后得出的认识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天地是无限的,在这里河伯由慨叹天地无穷又进一步想到了学海的无涯,正如庄子所谓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啊。(板书: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有同学课前提问,说这里的“河伯”是不是儒家门徒的化身,庄子是不是借“海若”给儒家门徒上课。还有同学说,庄子写这篇寓言是不是为贬低孔子啊?这种理解是有一定的道理,在儒家门徒看来,孔子是天下第一博学之人,而伯夷是天下第一大义之人。但在庄子看来,这两个“最”是不存在的,是站不住脚的。在《秋水》中的孔子是被奚落的形象。但是,庄子写《秋水》可不是专门来贬低孔子的,只是让儒家门徒领悟他的思想。在其他篇目中,庄子也常常借孔子之口宣传道家的思想,这时孔子的形象就是光彩照人的。

  分解难点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殆是危险的意思,大家想想看,河伯如果没有看到大海,他会怎么样?有什么样的危险性存在?

  小有成绩辄沾沾自喜,妄自尊大,这是人性之大弱点之一。生活中,像河伯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何其多,河伯先前的沾沾自喜又是多么普遍的人类心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井底之蛙”“夜郎自大”这些成语。但是河伯这只井底之蛙,跳出了井台,看到了天地之大,能勇于自省,自我剖析,没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这是很可贵的精神。看来,庄子的智慧之水,不仅洗清了河伯的双眼,更荡涤了他心灵中的尘埃,让他成了一个明智的人。

  河伯先前的自满是因为他只看到过黄河,“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后来看到了大海,有了比较,才明白自己的浅陋的,从中,我们是不是可以想到一点:人与人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人要发现和认识自己,往往是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之上的。(板书:有比较才有鉴别)

  六、探讨寓意

  1、读了《秋水》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吗?

  (参考:满招损,谦受益;骄傲让人固步自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2、有好几位对庄子有些研究的同学说,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均可相互转化的,但这似乎与本文的寓意不一致。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读的是《秋水》的开头一节,采用的是断章取义的读法,虽然这也不失为一种阅读方法。但是毕竟和庄子的哲学思想有很大的一段距离。我真要表扬这几位提出异议的同学,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读过完整的《秋水》,但是他们的确说出了庄子在《秋水》里要表达的思想: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河伯认为大海是大的,而自己是小的,所以有惭愧心理,但在大海看来,却并不是这么回事。请大家根据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想像一下海神若会怎么回答河伯呢?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翻译)我从来没有以此自夸,我自以为形体同于天地,气魄受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好像大山上的一块小石,一株小树,正自感到渺小,又怎么会因此自大呢。请你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内,不就像一小块石头浸在大湖里吗?

  五、总结

  读了海神若的回答,我们更领略了庄子的大智慧。南怀谨曾做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儒家思想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的无为思想,构筑起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后院,多少不得意的文人,在这个后院里,被老庄的潇洒无为,温情的安抚过。对今天的我们来说,老庄的生活哲学仍可以做为我们精神疾病的良药,但是任何药都是有副作用的,需要我们把握好其中的分寸。

  六、拓展阅读

  1、《庄子秋水》全文

  2、鲲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3、蔡志忠漫画系列《庄子说——自然的箫声》

  4、于丹《〈庄子〉心得》

  《非攻》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墨子的非攻思想,探讨该思想的现实意义。

  2、学习本文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和例证、喻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墨子非攻思想的实质及其由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毛泽东评价他是一个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季羡林说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是一位伟大的平民圣人;余秋雨称他的思想是墨色的珍宝,黑色的光亮。他就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及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墨子的非攻选文,感受他思想的魅力吧。

  二、自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理解文中重要字词的意思:

  众闻则非之(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责怪,反对)

  其不仁兹甚,罪益厚(通“滋”,更;大,重)

  以亏人自利也(损害,或使动用法“使亏损”)

  从而誉之(名词用作动词,赞誉)

  谓之不义(名词用作动词,合乎道义)

  2、翻译下面句子并体会句式特点:

  (1)此何也?

  译文:这是什么原因呢?(判断句,“也”表判断)

  (2)以亏人自利也。

  译文:因为他损人利己。(宾语前置句,宾语“自”置于动词“利”之前)

  (3)今有人于此。

  译文:假如现在这里有一个人。(状语后置句,“于此”是“有”的后置状语)

  三、齐读课文,讨论问题:

  (一)作为一篇论说文,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分辨义与不义是多么混乱啊。

  (讲解:“是以”为宾语前置式的固定结构,是“以是”的倒装,即因此)

  (二)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一步一步提出来的?

  1、自读课文一二段,分别找出一二段的中心句,并翻译这两个句子: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这可以说是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辨乎?(这可以说是知道义与不义的区别吗?)

  2、这两个句子形式上完全一致,意义上真的完全一样吗?请大家讨论。

  在第一段里虽然讲了攻国是不义的,君子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但是为什么攻国是不义的,作者并没有讲明其中的道理。因此,“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只是根据上面的分析提出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没有明确的答案的。所以,第一段的中心句“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只是提出问题的一般疑问句。而这个疑问通过第二段的分析阐述之后才有了明确的答案。即,“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辨乎?”已经毫无疑问,属于明知故问的反问句。

  由此可见,本文通过这样层层推进的方式,最终归纳总结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的结构,就是我们常说的层进式结构,这也是我们在议论文写作中需要学习和借鉴的一种结构形式。

  3、从全文来看,作者采用的是层进式的论证结构,第一二段的段内结构采用的也是层进式的段落结构。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一二段,填写下列表格,并讨论分析运用这样论证结构的好处。

  行为程度影响态度性质

  窃人桃李轻微轻微的损失谓之不义亏人自利

  攘人犬豕鸡豚不太严重较大的损失谓之不义亏人自利

  取人马牛较为严重影响生计谓之不义亏人自利

  杀不辜人相当严重剥夺生存权谓之不义亏人自利

  攻国最严重荼毒生灵谓之义亏人自利

  行为数量影响态度性质

  杀人一剥夺生存权谓之不义亏人自利

  杀人十剥夺生存权十重不义亏人自利

  杀人百剥夺生存权百重不义亏人自利

  攻国不计其数荼毒生灵谓之义亏人自利

  分析:作者由小的'不义说到大的不义,由具体的生活常理的不义之事说到抽象的君子不辨“义”与“不义”的道理,分别从程度和数量的变化上说明“攻人之国为最大的不义”的道理,层层推进,结构严谨,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4、墨子在论述中心论点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5、天下之君子为什么会在攻人之国这件事上就分不清“义”与“不义”的区别呢?竟会如此之“乱”呢?

  明确:

  (1)各国的国君都热衷于兼并土地,争霸战争接连不断,战争频发。

  (2)战争的欺骗性。攻伐无罪之国的人,往往冠以美名,竭力掩盖其侵夺的真相;以“义”立名,以“德”求得霸主地位;欺骗士卒,拼死攻伐。因此,那些君子不能清醒地认识到战争的危害性。而作为平民的代言人,墨子看到了战争是最大的不义,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生灵涂炭。他想用自己的非攻思想劝说各国君主止战息争。

  6、能不能把“非攻”改成“非战”,为什么?(攻,是进攻,侵略,带有主动性;而战又有正义之战与不义之战,正义之战,即诛无道,如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而不义之战指的是攻无罪,即大攻下、强凌弱、众暴寡。墨子的非攻思想就是反对一切不义之战,非攻不能改为非战,由此可见,墨子非攻思想在表述上的准确性和极强的思辨性。)

  7、如何才能避免不义之战的发生?(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是墨子给当时频发战争的乱世开出的一剂治世良方。)

  五、拓展延伸。

  为了解决当时诸侯国之间矛盾,墨子把“非攻”作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这对好战的君王是约束,对弱小的国家是保护,对黎民百姓则是避免或减轻战争苦难的福音,符合劳苦大众的利益和要求。因此,有人把墨子誉为和平主义和人道主义理论的先驱。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主题的今天,重温“兼爱”、“非攻”之道,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用墨子的非攻思想来谈谈你对“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看法。(根据有关联合国决议建立的一支跨国界的特种部队,成立于1956年苏伊士危机之际。它受联合国大会或安全理事会的委派,活跃于国际上有冲突的地区。维和部队士兵头戴天蓝色钢盔或蓝色贝雷帽,上有联合国英文缩写“UN”,臂章缀有“地球与橄榄枝”图案。凡参加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人员,必须被送到设于北欧4国的训练中心接受特种训练,以熟悉维和部队的职能、宗旨、任务和进行特种军事训练。联合国维和部队执行任务时跟各国特种部队不同,它必须公开自己的存在,必须行进在最引人注目的公路、广场、热闹地段等公开场合。联合国维和部队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一种形式,其另两种形式是军事观察团和多国部队。)

  六、课堂小结:中国当代著名的文化大师余秋雨曾经说过:墨子,墨家,黑色的珍宝,黑色的光亮,中国亏待了你们,因此历史也亏待了中国。我读墨子,总是能产生一种由衷的感动。虽然是那么遥远的话语,却能激励自己当下的行动。我希望,人们在概括中华文明的传统精华时,不要遗落了这八个字。那个黑衣壮士,背着这八个字“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的精神粮食,已经走了很久很久。他累了,粮食口袋搁在地上也已经很久很久。我们来背吧,请帮帮忙,托一把,扛到我的肩上。

  (语出余秋雨《黑色的光亮》)

  七、作业布置:结合墨子的非攻思想,为他写一段“和平使者”颁奖词。

【《非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非攻的教学设计06-21

《非攻》优秀教学设计07-26

语文《非攻》教案设计07-19

非攻《墨子》05-21

《非攻》教案范本10-17

关于《非攻》教案09-12

《非攻》导学案10-24

墨子及墨子的非攻的教案06-09

《花非花》教学设计06-08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