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考》教案范文及课后练习
《送考》教案范文及课后练习
《送考》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
2、领会作者在《送考》一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
3、了解丰子恺的人生态度和为文态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新课导入:
介绍丰子恺生平:
1898年11月9日,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由于是同辈中唯一的男孩子,他自小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这种温情后来跟随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易的文字和纯仁的画风。
1914年,丰子恺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丰子恺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前者不仅给予他音乐和美术上的启蒙,也在为人处世上为他作了榜样;而后者所提倡使用生动活泼的白话文、如实地表现自己真实的感受的主张,则始终被他奉为圭皋,成为他以后散文创作中的最可亲可爱的特点。在这两位与他情谊深厚的老师那里,丰子恺找到了伴随他一生的三样东西--文学、绘画和音乐。
1918年,李叔同出家为僧,丰子恺自此与佛教结缘。
1919年学校毕业,组织发起"中华美育会"。创《美育》杂志。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图画、音乐、手工艺各科的艺术师范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1926年,丰子恺参与发起和创办开明书店。
1927年11月,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法名婴行
1933年,故乡新居"缘缘堂"落成,自此专心译著
文革中遭迫害,1975年逝世。
一、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并说说你认为本文着重表现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丰子恺的《送考》,请同学先默读课文并思考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场景,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场景的内容。(5分钟阅读、思考,可以同桌讨论)设想:文中一共出现了四个场景,分别是:1、村民与自然奋斗,学生们只顾埋头读书2、考试之前气氛紧张3、等候消息焦虑不安,放榜如同晴天霹雳4、连夜启程来杭入学
二、探讨文章的主要思想
1、在这四个场景中,出现的人物最多的第一个场景。其中出现的人物是我、村民和一群学生。这村民和学生所关心的事有什么不同?我是如何看这一现象的呢?(学生散读并体会) 设想:村民:“运河两岸,水车同体操队伍一般排列着,咿哑之声不绝于耳。村中农夫全体出席踏水……有的车上,连老妇人、老太婆和十二三岁的孩子也都出席。这不是平常的灌溉,这是人与自然的奋斗!”村民关心的是和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
学生们:“但那班投考的孩子们对此如同不闻不见,只管埋头在《升学指导》、《初中入学试题汇观》等书中。……但他们的眼向两岸看了一看,就回到书上,依旧埋头在书中。后来却提出种种问题来考我:‘穿山甲喜欢吃什么东西?’…… 旱灾是发生在浙西一带,那儿本是江南水乡,但现在那儿都发生旱灾了,说明情况的严重,但学生对这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都漠不关心,所学的知识都是和生活毫无关联的。 “我恼羞并不成怒,笑着,倚在船窗上吸烟。” “笑”表明了作者对学生们不关心生活,只知读些无用的书的无奈。
他们关心的事情各有不同,这些主要是通过他们的语言、行动体现出来的。
2、文章的另外三个场景主要是以写学生为主的,我们再用这样的方法一起来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些场景中的学生的。(他们关心的事情各有不同,这些主要是通过他们的语言、行动体现出来的。)(可分四人小组讨论,但每个同学可以针对自己最有感触的片段来讨论) 考试前:“乘进火车,他们又拿出书来看;到了旅馆里,他们有拿出书来看。……我五点钟就被他们吵醒……有几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愁容满面的上车,好像被押赴刑场似的,看了真有些可怜。” 考试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我看到这些觉得他们很可怜 考试后:“到了傍晚,许多孩子活泼地回来……有的脸上表示满足,有的脸上表示失望。” 孩子们的天性还是很活泼的,但考试对他们的心理的影响太大。 “从考毕到发表的几天之内,投考者之间的空气非常沉闷。有几个女生简直是寝食不安,茶饭无心。他们的胡思梦想在谈话中反反复复地吐露出来。……但从他们的屈指计算发表日期的态度上,可以窥知他们并不绝望。……然而有时他们忽然觉得这太近于梦想,问过了‘发表还有几天’之后,立刻接一句‘不关我的事’。” 这些孩子已经被考试折磨得失去了童真,他们此时的心理已经被扭曲了。 “大家眼巴巴地望他回来。有的人伸长了脖子向他的去处张望,有的人跨出门槛去等他。等了好久,那去处就变成了十目所视的地方,凡有来人,必牵惹许多小眼睛的注意,其中穿夏布长衫的人尤加触目惊心,几乎可使他们立起身来。久待不来,那位先生竟无辜地成了他们的冤家对头。有的女学生背地里骂他‘死掉了’,有的男学生料他’被公共汽车碾死’.……一声叫后,全体肃静,许多眼睛集中在他的嘴唇上,听候发落。这数秒间的空气的紧张,是我这支自来水笔所不能描写的啊!” 学生在等候消息的坐立难安的焦虑的心情 “从先生的嘴唇上判决下来,他的每一句话好像一个霹雳,我几乎想包耳朵。受到这种霹雳的人,有的脸色惨白了,有的脸色通红了,有的茫然若失了,有的手足无措了,有的哭了,但没有笑的人.……不期说过之后,哭的人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似乎有些怀疑了。 考试的结果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小结:从孩子们的表现中可以看出考试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让他们失去了这个年龄该有的童真。
3、在这几个场景中,作者对这种考试的态度又是如何的呢? “我在心中暗笑,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啊!教他们吃这种霹雳,真是残酷!” 我对孩子们的同情,对这种教育制度的不满 “然而大多数的投考者和送考者的观念中,都把杭州的学校这样地排列着高下等第.……万一考得取,可以爬得高些。省立学校的‘省’字仿佛对他们发散着无限的香气。大家讲起了不胜欣羡的。” “考取了学校的人都鼓着勇气,跑回家去取行李,雇人挑了,星夜启程跑到火车站,乘车来杭入学。考取省立学校的人尤加起劲,跑路不嫌劳苦,置备入学的用品也不惜金钱。似乎能够考得进去,便有无穷的后望,可以一辈子荣华富贵、用不尽似的。”学生们都把这考试当作今后荣华富贵的踏板,从中也流露出了我对考试制度的弊端的憎恶 “不久,所有的学生都捞得了一个学校。” 考试本来应该是很严肃的事情,而“捞”却是很随便的,说明无论考得如何,每一个学生都有学校可去,但学生还是对考试很紧张,他们看待考试的性质决定的,这也表露出了作者对考试制度的不满。
4.总结:孩子们被残酷的考试摧残得已经失去了许多童年该有的欢笑和纯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也深深地埋下了考得一个好学校就是今后有好的生活的开始的观念。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而作者对此虽有不满,但也只能无奈地付之一笑。
三、总结课文。
这是丰子恺先生描绘30年代考试众生相的一篇散文,此文延续着他朴实、率真、细腻、生动的文笔。作者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以悲天悯人的眼睛和心灵见证了“考试”对孩子幼小纯真的心灵所造成的深深创伤。
如果说对童真世界的追求弘扬的是“真”的话,那么,慈悲为怀的佛家教义倡导的是“善”。童心之“真”与佛理之“善”融合而为丰子恺的审美理想。天真烂漫、质朴无华的童心是丰子恺追求的“自然境界”,深厚微妙的佛理则是他景仰的“天地境界”,他一生的精神追求游移于这两种境界之间。童年生活作为人生理想的感性体验,张扬的真挚、朴素与成人社会的矫饰、伪善是水火不容的。成人的蝇营狗苟、处心积虑在孩子们的率真自然面前,显得卑琐而渺小。孩子们敢说、敢做、敢哭、敢笑,无拘无束、童趣盎然,充分体现了人类挣脱羁绊、自由发展的天性。佛家教义是丰子恺确立人生理想的理性背景。佛教的坚忍笃行、超然达观、宽厚仁慈使他能淬去多余的烟火气、尘俗气而达于“清”的境界。以宗教家的大悲怀,谛视人类的苦难与命运,谛视生命在运行过程中的种种遭际与变故。
然而,他毕竟不是一名纯粹的佛教徒,他以“出世”的超然态度苦苦执着于“入世”的事业,以童心与佛理融合的理想世界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个家园里,“天下如一家,人们如家族,互相亲爱,互相帮助,共乐其生活,那时陌路就变成家庭”。世事无常,万物皆流,丰子恺一颗真诚、善良的赤子之心将永远散发着美的光辉。
关注儿童的生活状态,神往童年时代,表达自己永不磨灭的童心,是作家这一时期的思想反映和创作追求,从一个侧面表达了作家对成人世界(现实世界)的厌恶与鄙弃。
作者说“在这群率真儿童的生活中见了自己过去的幸福,觅得了自己已失去的童心”,“企慕他们生活天真,艳羡他们的世界广大”。
四、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1.叙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
2.心理、细节等描写生动传神。
3.语言自然随意,朴实无华。
江苏省新沂市棋盘中学《送考》导学案
高 二 年级第二学期 语文 学科 总第 一 课时教案
课题 送考
使用时间: 主备人: 毛善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
⑵领会作者在《送考》一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⑴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
⑵领会作者在《送考》一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⑴抓住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具使用:
导学案
共案部分
个案部分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课前:
⒈文题一般能告诉读者写作对象、中心事件、时间、地点等内容,那么本文文题告诉我们什么内容?
⒉本文写作顺序是什么?先后交待什么内容?
⒊本文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学生心理的?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塑造这群考生形象的?
⒋作者在文首和文尾提及抗旱情景和考生活动,目的是什么?作者对考生的表现流露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⒌本文探讨的什么话题?我们应该怎么做?
阅读本文,思考回答导学案上的问题。
课中:
㈠作业点评:
㈡互动探讨:
问题2:
①、村民与自然奋斗,学生们只顾埋头读书
②、考试之前气氛紧张
③、等候消息焦虑不安,放榜如同晴天霹雳
④、连夜启程来杭入学
问题⒊:语言描写;对比:考生之间对比,作者与考生对比。
问题4:目的是突出考生所学所考严重脱离现实,教育脱离现实的事实,批判这种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作者对这种现实流露出不屑不满。
㈢学法指导和检测:
⒈“我恼羞并不成怒,笑着,倚在船窗上吸烟。”中的“笑”字表明作者对考生什么样的现实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明了作者对学生们不关心生活,只知读些无用的书的无奈。
⒉阅读本段以后几个场景,想想:作者对考生除持无奈态度之外还有什么情感?
明确:同情(考前愁容满面,如上刑场,看了真有些可怜。第一次听到省立学校录取结果后,作者有“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阿!叫他们吃这种霹雳,真是残酷年!”这样的话)对考生对省立学校的盲目崇拜的不以为然
⒊"旱灾比我们来时更进步了”中的“进步”是什么意思?文章最后一句中的似乎一词表明作者对学生的行为持什么态度?
明确:严重。否定或不以为然。
㈣总结本文,明确人物形象分析的方向:人物做什么事?怎么说?怎么做?在遇事时露出什么样的姿态和神态?抓住作者对人物言行的措词,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找适当的词语来评判人物形象。
㈤发放当堂检测
小组讨论问题2,争取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分组选代表展示答案。
小组进一步讨论问题3中的表现手法,说出手法的具体表现。各小组选代表展示。
小组讨论笑考生什么及作者对其情感,用简洁的语言组织答案,选代表展示。
小组讨论作者在后文流露出对可考生的情感态度。
结合语境断定词语的含义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分析人物形象的途径和方向。
完成练习
课后:根据导学案预习《看社戏》。
结合导学案,预习《看社戏》。
板书设计
送考
文题:交待文章的中心事件
四个场景:①、村民与自然奋斗,学生们只顾埋头读书
②、考试之前气氛紧张
③、等候消息焦虑不安,放榜如同晴天霹雳
④、连夜启程来杭入学
目的:批判脱离现实的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
笑:对考生漠视现实仅关注脱离现实考纲的无奈
态度:同情 不以为然
进步:严重 似乎:不以为然
人物形象分析:事 言行 姿态和神态 适宜措词 生活体验
教学札记
三、其他补充教学资料(各位教师根据各班教学特点选择补充资料,可另附纸)
高 二 年级第二学期 语文 学科 总第 1 课时导学案
课题 送考
使用时间: 主备人: 毛善胜
一、 学习目标:
二、知识构成:
⒈文题一般能告诉读者写作对象、中心事件、时间、地点等内容,那么本文文题告诉我们什么内容?
⒉本文写作顺序是什么?先后交待什么内容?
⒊本文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学生心理的?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塑造这群考生形象的?
⒋作者在文首和文尾提及抗旱情景和考生活动,目的是什么?作者对考生的表现流露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⒌本文探讨的什么话题?我们应该怎么做?
三、学法和自检:
⒈“我恼羞并不成怒,笑着,倚在船窗上吸烟。”中的“笑”字表明作者对考生什么样的现实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⒉阅读本段以后几个场景,想想:作者对考生除持无奈态度之外还有什么情感?
⒊"旱灾比我们来时更进步了”中的“进步”是什么意思?文章最后一句中的似乎一词表明作者对学生的行为持什么态度?
课题 送考
四、达标检测
1、在这四个场景中,出现的人物最多的第一个场景。其中出现的人物是我、村民和一群学生。这村民和学生所关心的事有什么不同?我是如何看这一现象的呢?
⒉“然而大多数的投考者和送考者的观念中,都把杭州的学校这样地排列着高下等第.……万
一考得取,可以爬得高些。省立学校的‘省’字仿佛对他们发散着无限的香气。大家讲起了不
胜欣羡的。”该段反映考生什么心理?考生为什么有此心理?作者对这一现象持什么态度?
五、学习小结和课外作业:
1、学习小结:
2、上本作业:
⑴本文细节描写生动传神,从文中选出两例并分析其所传的神。
⑵本文主要用什么手法抒发作者什么感受?
3、补充练习:
补全句子:
⑴世事洞明皆学问, 。
⑵问渠哪得清如许? 。
⑶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⑷不畏浮云遮望眼, 。
⑸不识庐山真面目, 。
⑹ ,哪得梅花扑鼻香。
⑺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 。
⑻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 ,金石可镂。
⑼山不辞土石, ;海不辞水, 。
⑽举头红日近, 。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中学《送考》教案5(苏教版选修)
送考
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
2、领会作者在《送考》一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
3、了解丰子恺的人生态度和为文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新课导入:介绍丰子恺生平:
1898年11月9日,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由于是同辈中唯一的男孩子,他自小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这种温情后来跟随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易的文字和纯仁的画风。
1914年,丰子恺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丰子恺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前者不仅给予他音乐和美术上的启蒙,也在为人处世上为他作了榜样;而后者所提倡使用生动活泼的白话文、如实地表现自己真实的感受的主张,则始终被他奉为圭皋,成为他以后散文创作中的最可亲可爱的特点。在这两位与他情谊深厚的老师那里,丰子恺找到了伴随他一生的三样东西--文学、绘画和音乐。
1918年,李叔同出家为僧,丰子恺自此与佛教结缘。
1919年学校毕业,组织发起"中华美育会"。创《美育》杂志。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图画、音乐、手工艺各科的艺术师范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1926年,丰子恺参与发起和创办开明书店。
1927年11月,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法名婴行
1933年,故乡新居"缘缘堂"落成,自此专心译著
文革中遭迫害,1975年逝世。
文本研读:
一、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并说说你认为本文着重表现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丰子恺的《送考》,请同学先默读课文并思考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场景,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场景的内容。(5分钟阅读、思考,可以同桌讨论)
设想:文中一共出现了四个场景,分别是:
1、村民与自然奋斗,学生们只顾埋头读书
2、考试之前气氛紧张
3、等候消息焦虑不安,放榜如同晴天霹雳
4、连夜启程来杭入学
二、探讨文章的主要思想
1.这四个场景中,出现的人物最多的第一个场景。其中出现的人物是我、村民和一群学生。这村民和学生所关心的事有什么不同?我是如何看这一现象的呢?(学生散读并体会)
设想:
村民:“运河两岸,水车同体操队伍一般排列着,咿哑之声不绝于耳。村中农夫全体出席踏水……有的车上,连老妇人、老太婆和十二三岁的孩子也都出席。这不是平常的灌溉,这是人与自然的奋斗!”
——村民关心的是和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
学生们:“但那班投考的孩子们对此如同不闻不见,只管埋头在《升学指导》、《初中入学试题汇观》等书中。……但他们的眼向两岸看了一看,就回到书上,依旧埋头在书中。后来却提出种种问题来考我:‘穿山甲喜欢吃什么东西?’……
——旱灾是发生在浙西一带,那儿本是江南水乡,但现在那儿都发生旱灾了,说明情况的严重,但学生对这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都漠不关心,所学的知识都是和生活毫无关联的。
“我恼羞并不成怒,笑着,倚在船窗上吸烟。”
——“笑”表明了作者对学生们不关心生活,只知读些无用的书的无奈。
——他们关心的事情各有不同,这些主要是通过他们的语言、行动体现的。
2.文章的另外三个场景主要是以写学生为主的,我们再用这样的方法一起来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些场景中的学生的。
(他们关心的事情各有不同,这些主要是通过他们的语言、行动体现的。)
(可分四人小组讨论,但每个同学可以针对自己最有感触的片段来讨论)
考试前: “乘进火车,他们又拿出书来看;到了旅馆里,他们有拿出书来看。……我五点钟就被他们吵醒……有几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愁容满面的上车,好像被押赴刑场似的,看了真有些可怜。”
——考试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我看到这些觉得他们很可怜。
考试后:“到了傍晚,许多孩子活泼地回来……有的脸上表示满足,有的脸上表示失望。”
——孩子们的天性还是很活泼的,但考试对他们的心理的影响太大。
“从考毕到发表的几天之内,投考者之间的空气非常沉闷。有几个女生简直是寝食不安,茶饭无心。他们的胡思梦想在谈话中反反复复地吐露出来。……但从他们的屈指计算发表日期的态度上,可以窥知他们并不绝望。……然而有时他们忽然觉得这太近于梦想,问过了‘发表还有几天’之后,立刻接一句‘不关我的事’。”
——这些孩子已经被考试折磨得失去了童真,他们此时的心理已被扭曲了。
“大家眼巴巴地望他回来。有的人伸长了脖子向他的去处张望,有的人跨出门槛去等他。等了好久,那去处就变成了十目所视的地方,凡有来人,必牵惹许多小眼睛的注意,其中穿夏布长衫的人尤加触目惊心,几乎可使他们立起身来。久待不来,那位先生竟无辜地成了他们的冤家对头。有的女学生背地里骂他‘死掉了’,有的男学生料他’被公共汽车碾死’……一声叫后,全体肃静,许多眼睛集中在他的嘴唇上,听候发落。这数秒间的空气的紧张,是我这支自来水笔所不能描写的啊!”
——学生在等候消息的坐立难安的焦虑的心情。
“从先生的嘴唇上判决下来,他的每一句话好像一个霹雳,我几乎想包耳朵。受到这种霹雳的人,有的脸色惨白了,有的脸色通红了,有的茫然若失了,有的手足无措了,有的哭了,但没有笑的人.……不期说过之后,哭的人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似乎有些怀疑了。
——考试的结果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小结:从孩子们的表现中可以看出考试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让他们失去了这个年龄该有的童真。
3.在这几个场景中,作者对这种考试的态度又是如何的呢?
“我在心中暗笑,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啊!教他们吃这种霹雳,真是残酷!”
——我对孩子们的同情,对这种教育制度的不满。
“然而大多数的投考者和送考者的观念中,都把杭州的学校这样地排列着高下等第.……万一考得取,可以爬得高些。省立学校的‘省’字仿佛对他们发散着无限的香气。大家讲起了不胜欣羡的。”
“考取了学校的人都鼓着勇气,跑回家去取行李,雇人挑了,星夜启程跑到火车站,乘车来杭入学。考取省立学校的人尤加起劲,跑路不嫌劳苦,置备入学的用品也不惜金钱。似乎能够考得进去,便有无穷的后望,可以一辈子荣华富贵、用不尽似的。”
——学生们都把这考试当作今后荣华富贵的踏板,从中也流露出了我对考试制度的弊端的憎恶。
“不久,所有的学生都捞得了一个学校。”
——考试本来应该是很严肃的事情,而“捞”却是很随便的,说明无论考得如何,每一个学生都有学校可去,但学生还是对考试很紧张,他们看待考试的性质决定的,这也表露出了作者对考试制度的不满。
4.总结:孩子们被残酷的考试摧残得已经失去了许多童年该有的欢笑和纯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也深深地埋下了考得一个好学校就是今后有好的生活的开始的观念。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而作者对此虽有不满,但也只能无奈地付之一笑。
三、总结课文。
这是丰子恺先生描绘30年代考试众生相的一篇散文,此文延续着他朴实、率真、细腻、生动的文笔。作者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以悲天悯人的眼睛和心灵见证了“考试”对孩子幼小纯真的心灵所造成的深深创伤。
如果说对童真世界的追求弘扬的是“真”的话,那么,慈悲为怀的佛家教义倡导的是“善”。童心之“真”与佛理之“善”融合而为丰子恺的审美理想。天真烂漫、质朴无华的童心是丰子恺追求的“自然境界”,深厚微妙的佛理则是他景仰的“天地境界”,他一生的精神追求游移于这两种境界之间。童年生活作为人生理想的感性体验,张扬的真挚、朴素与成人社会的矫饰、伪善是水火不容的。成人的蝇营狗苟、处心积虑在孩子们的率真自然面前,显得卑琐而渺小。孩子们敢说、敢做、敢哭、敢笑,无拘无束、童趣盎然,充分体现了人类挣脱羁绊、自由发展的天性。佛家教义是丰子恺确立人生理想的理性背景。佛教的坚忍笃行、超然达观、宽厚仁慈使他能淬去多余的烟火气、尘俗气而达于“清”的境界。以宗教家的大悲怀,谛视人类的苦难与命运,谛视生命在运行过程中的种种遭际与变故。
然而,他毕竟不是一名纯粹的佛教徒,他以“出世”的超然态度苦苦执着于“入世”的事业,以童心与佛理融合的理想世界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个家园里,“天下如一家,人们如家族,互相亲爱,互相帮助,共乐其生活,那时陌路就变成家庭”。世事无常,万物皆流,丰子恺一颗真诚、善良的赤子之心将永远散发着美的光辉。
关注儿童的生活状态,神往童年时代,表达自己永不磨灭的童心,是作家这一时期的思想反映和创作追求,从一个侧面表达了作家对成人世界(现实世界)的厌恶与鄙弃。
作者说“在这群率真儿童的生活中见了自己过去的幸福,觅得了自己已失去的童心”,“企慕他们生活天真,艳羡他们的世界广大”。
四、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1.叙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
2.心理、细节等描写生动传神。
3.语言自然随意,朴实无华。
《送考》教学反思
在我教丰子恺的散文《送考》时,我用“生活化”作指导思想,做到了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效果挺好。我的设计如下:
首先,我让学生回忆自己的考试经历,何人送考?当时情景给你留下最深的一点是什么?思考三分钟,口语表达。上了高中的学生当然参加过多次考试,这样他们有生活基础,大部分学生觉得有话可说,于是,很多学生细致入微、情真意切地再现了当时情景,可谓来了个开门红。
然后,我话题一转提出了新的问题,咱们看看丰子恺《送考》中所写与我们的经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学生们用心阅读,画出他们认为关键的句子。小组交流,共同探究,推选代表陈述,得出了大家认可的答案:作者是以家长的身份写的,而咱们是以当事人的身份写的,作者的内容更详实,写了考前的情况,考试结束时的情况,录取案发表时的情况。这样,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感知。
接着,我们重点研读考试结束时一段和录取案发表时的一段。先看考试结束时:
“到了傍晚,许多孩子活泼地回来了。一进房间就凑作一堆讲话:哪个题目难,哪个题目易;你的答案不错,我的答案错。议论纷纷,沸反盈天。讲了半天,结果有的脸上表示满足,有的脸上表示失望。然而嘴上大家准备不取。男的孩子高声地叫:‘我横竖不取的!’女的孩子恨恨地说:‘我取了要死!’”
我先让学生范读,让其他学生标出重点词句,反复研读。“活泼”告诉我们什么?写他们的议论时用了什么手法?很快学生们达成共识:“活泼”告诉我们孩子们的天性是活泼的,考试的压力让他们压抑,考后恢复天性。“你的”、“我的”、“有的”、“有的”,这些是从整体方面写的;“男的高声”、“女的恨恨”,是从个体方面写的。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并且能抓住人物特征。分析完后,让学生回忆自己每次考后的情形,利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一段文字。让学生朗读交流。而录取案发表一段,则抒发了作者对孩子们的同情,对教育制度的不满。对此,我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你对现今的考试制度有何看法?有什么建议?学生们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课堂上掀起一波一波的高潮。
综观以上,这一课对学生来说,有生活体验,迸发出很大的热情。参与过程中,训练了读、说、写三方面的能力。
我希望教材多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文,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从而教学过程生活化,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热情。
苏教版高二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教学案:第7课《送考》课堂学案
……[课堂 学 案]……
一、文本探究
(一)整体感知
1. 选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场景,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场景的内容。
【提示】文中一共出现了四个场景,分别是:
(1)村民与自然奋斗,学生们只顾埋头读书
(2)考试之前气氛紧张
(3)等候消息焦虑不安,放榜如同晴天霹雳
(4)连夜启程来杭入学情况。
2. 概况一下“送考”的过程,看看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送考》按时间顺序,先写赶考路上的情形,再写学生考试的情形,发榜前后的情形。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心理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出发时是乐观轻松,开考前是无比兴奋激动,发榜时是寝食难安、有的得意有的失望,看榜时是紧张焦急,录取后是骄傲满足。
(二)细节探究
1. 文章1~2两小节对全文来说,起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首段交待送考的时间,地点。
第二段看似闲笔,说因为送考的人多,自己没有什么责任,能够以闲散的心情旁观学生投考。但这种随意自然的文笔,实则是作家的匠心所在。正是这种闲散心情的旁观,才让作家能够全方位地观察儿童的生活,仔细观察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为下文的描绘提供了契机。
2. 在四个场景中,出现人物最多的是第一个场景,有我,村民和学生,这些村民和学生所关心的事有什么不同?“我”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提示】村民:“运河两岸,水车同体操队伍一般排列着,咿哑之声不绝于耳。村中农夫全体出席踏水……有的车上,连老妇人、老太婆和十二三岁的孩子也都出席。这不是平常的灌溉,这是人与自然的奋斗!” ——村民关心的是和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
学生们:“但那班投考的孩子们对此如同不闻不见,只管埋头在《升学指导》、《初中入学试题汇观》等书中。……但他们的眼向两岸看了一看,就回到书上,依旧埋头在书中。后来却提出种种问题来考我:‘穿山甲喜欢吃什么东西?’…… ——旱灾是发生在浙西一带,那儿本是江南水乡,但现在那儿都发生旱灾了,说明情况的严重,但学生对这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都漠不关心,所学的知识都是和生活毫无关联的。
“我恼羞并不成怒,笑着,倚在船窗上吸烟。” ——“笑”表明了作者对学生们不关心生活,只知读些无用的书的无奈。
——他们关心的事情各有不同,这些主要是通过他们的语言、行动体现的。
3.从选文中找出作者对考试的态度,并分析。
【提示】“我在心中暗笑,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啊!教他们吃这种霹雳,真是残酷!”
——我对孩子们的同情,对这种教育制度的不满。
“然而大多数的投考者和送考者的观念中,都把杭州的学校这样地排列着高下等第.……万一考得取,可以爬得高些。省立学校的‘省’字仿佛对他们发散着无限的香气。大家讲起了不胜欣羡的。”
“考取了学校的人都鼓着勇气,跑回家去取行李,雇人挑了,星夜启程跑到火车站,乘车来杭入学。考取省立学校的人尤加起劲,跑路不嫌劳苦,置备入学的用品也不惜金钱。似乎能够考得进去,便有无穷的后望,可以一辈子荣华富贵、用不尽似的。”
——学生们都把这考试当作今后荣华富贵的踏板,从中也流露出了我对考试制度的弊端的憎恶。
“不久,所有的学生都捞得了一个学校。”
——考试本来应该是很严肃的事情,而“捞”却是很随便的,说明无论考得如何,每一个学生都有学校可去,但学生还是对考试很紧张,他们看待考试的性质决定的,这也表露出作者对考试制度的不满。
4. 在这篇作品中作者还写了对土地的眷恋,为什么要写?
【提示】这些不是闲笔,而是大有深意的安排。父亲的形象是与荒凉贫瘠而又美丽无边的乡土分不开的;父亲的性格,是衍生于那片土地的。土地是父爱的背景。曲折地参与了对父爱心态的刻画。在此前提下,父亲对我未来的忧虑不安的心情显得更加真实动人。
苏教版高二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教学案:第7课《送考》课前预案
第二专题 难以忘怀的故事
第7课 送考
引人入胜
天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但是小鸟已经飞过。人生有生即有情,丰子恺的一生就像天上写过的一道微风那样平淡朴实,这样的人生难道不就是美丽的人生吗?让我们一起同丰子恺在淡淡的香茗中,领悟生活的真谛吧!
……[课前 预 案]……
一、文本信息
1.作品信息
这是丰子恺先生描绘30年代考试众生相的一篇散文,此文延续着他朴实、率真、细腻、生动的文笔。作者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以悲天悯人的眼睛和心灵见证了“考试”对孩子幼小纯真的心灵所造成的深深创伤。关注儿童的生活状态,神往童年时代,表达自己永不磨灭的童心,是作家这一时期的思想反映和创作追求,从一个侧面表达了作家对成人世界(现实世界)的厌恶与鄙弃。
2.作家剪影
丰子恺(1898—1975年)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浙江崇德(现属桐乡)人。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绘画。1921年东渡日本,学西洋画。回国后在浙江上虞春晖中学和上海立达学园任教。1925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漫画。1928年任开明书店编辑。1931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以漫画著名艺坛。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主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续笔》等。漫画有《子恺画全集》。译著有日本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俄国屠格涅夫的《初恋》和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等。出版有《丰子恺文集》(7卷)。
二、基础知识
(一)正字音
1.易读错的字
丰子恺(kǎi) 不胜(shèng) 寝(qǐn)食不安 吐露(lù) 侥(jiǎo)幸
窥(kuī)知 门槛(kǎn) 踱(duó)步 霹雳(pīlì) 咿(yī)呀
碾(niǎn)死 欣羡(xiàn)
苏教版高二选修《现代散文选读》教学案:第7课《送考》课后练案
……[课后 练 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门槛(kǎn) 侥幸(jiǎo) 窥(kuī )知 寝食不安(qǐn )
B.期年(jī) 吐露(lòu) 霹雳(pīlì) 踱步(duó )
C.辗转(zhǎn) 欣羡(xiàn) 槛车(jiàn) 宁可(níng)
D.嫌弃(xián) 咿呀(yī) 灌溉(gài) 调剂(diào)
【答案】A [B.吐露(lù)C. 宁可(nìng)D.调剂(tiá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www.ks5ubanquan.com
A.闲散 冤家对头 肃净 茫然若失
B.理倸 手足无措 启程 老羞成怒
C.哗然 心灰意懒 废解 荣华富贵
D.船舱 触目惊心 缴费 谈笑风生
【答案】C(A.肃静B.理睬C.费解 )
3.下列各句中, 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几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愁容满面地上车,好像被押赴刑场似的,看了真有些可怜。
B.男的孩子高声地叫:“我横竖不取的!”女的孩子恨恨地说:“我取了要死!”
C.我在心中暗笑,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啊!教他们吃这种霹雳,真是残酷!
D.这时候在旅馆听到谈话都是“我们的学校长,我们的学校短”一类的话了。
【答案】A(应为“有几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愁容满面地上车”)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一句是( )
A.在旅馆里我们又遇到了几个另外朋友的儿女,他们也是来报考的,于是大家合作起来。
B.但听说后来的缓和得多,因为小胆儿吓过几回,有些儿麻木了的原故。
C.在先生去了约一刻多钟之后,大家眼巴巴地望他回来。
D.明知省立学校难考取,要十个人里头取一个,但宁愿多出一块钱的报名费和一张照片,去碰碰运气看。万一若考得取,可以爬得高些。
【答案】B(A语序不当,“另外”与“几个”调换C“约”与“多”重复D“万一”与“若”重复)
二、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5~8题。
从考毕到发表的几天之内,投考者之间的空气非常沉闷。有几个女生简直是寝食不安,茶饭无心。他们的胡思梦想在谈话之中反反复复地吐露出来:考得得意的人,有时好像很有把握,在那里探听省立学校的制服的形式了;但有时听见人说“十个人里头取一个,成绩好的不一定统统取”,就忽然心灰意懒,去讨别个学校的招生简章了。考得不得意的人嘴上虽说,“取了要死”,但从她们屈指计算发表期的态度上,可以窥知她们并不绝望。世间不乏侥幸的例,万一取了,她们好比死而复生,其欢喜岂不更大么?然而有时她们忽然觉这太近于梦想,问过了“发表还有几天?”之后,立刻接上一句“不关我的事”。
我除了早晚听他们纷纷议论之外,白天统在外面跑,或者访友,或者觅画。省立学校录取案发表的一天,奇巧轮到我同去看榜。我觉得看榜这一刻工夫心情太紧张了,不教他们亲自去看,同时我也不愿意代他们去看,便想出一个调剂紧张的方法来:我和一班学生坐在学校附近一所茶店里了,叫他们的先生一个人去看,看了回到茶店里来报告。然而这方法缓和得有限。在先生去了约一刻钟之后,大家眼巴巴地望他回来。有的人伸长了脖子向他的去处张望,有的人跨出门槛去等他。等了好久,那去处就变成了十目所视的地方,凡有来人,必牵惹许多小眼睛的注意,其中穿夏布长衫的人尤加触目惊心,几乎可使他们立起身来。久待不来,那位先生竟无辜地成了他们的冤家对头。有的女学生背地里骂他“死掉了”,有的男学生料他“被公共汽车碾死”。但他到底没有死,终于拖了一件牛夏布长衫,从那去处慢慢地踱回来了。“回来了,回来了。”一声叫后,全体肃静,许多眼睛集中在他的嘴唇上,听候发落。这数秒间的空气的紧张,是我这支自来水笔所不能描写的啊!
“谁取的,”“谁不取,”一一从先生的嘴唇上判决下来。他的每一句话好像一个霹雳,我几乎想包耳朵。受到这种霹雳的人有的脸色惨白了,有的脸色通红了,有的茫然若失了,有的手足无措了:有的哭了,但没有笑的人。结果是不取的一半,取的一半。我抽了一口大气,开始想法子来安慰哭的人。我胡乱造出些话来把学校骂了一顿,说它办得怎样不好,所以不取并不可惜。不期说过之后,哭的人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似乎有些怀疑了。我在心中暗笑,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啊!教他们吃这种霹雳,真是残酷!
5.作者既然是去送考的,为何学生考试时自己却“白天统在外面跑,或者访友,或者觅画”?联系全文,说说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章开头说到,送考的还有好几个人,因此自己也就没有什么重要责任,颇有闲散心情,可以旁观学生们投考。
6. “‘谁取的,’‘谁不取,’一一从先生的嘴唇上判决下来。”为什么作者用“判决”一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判决”一词表明录取形势的严峻,表达了作者对学生的同情。
7.“我觉得看榜这一刻工夫心情太紧张了,不教他们亲自去看,同时我也不愿意代他们去看,便想出一个调剂紧张的方法来……”作者仅仅是因为紧张就不让学生去看,自己也不愿代学生去看吗?作者是如何写出这种学生的紧张表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不让学生自己去看,自己也不愿代学生去看,固然有紧张的一面,但并不仅仅因为这个原因。考试是残酷的,作者不想让学生经受失败的折磨。写学生的紧张一是从他们的神情上写:先生去了没多久,大家眼巴巴地望他回来,有的伸长了脖子向张望,有的跨出门槛,凡有行人经过都会成为注目的焦点。而是从语言上写学生们紧张急切的心情,久等不来,就把先生当成冤家对头,言语颇有不敬。
8.为什么说“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孩子们的喜忧都写在脸上。面对考得不好的孩子,作者想安慰他们,便编瞎话骂学校,不料在言语上有漏洞,无意中让考得好的学生产生了怀疑,足可见他们的心灵是多么脆弱。
三、语言表达
9.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句话。(只填序号)
①椰林一眼望不到边,林中遍生青草。
②在林的另一端,有一条莹洁的小河。
③映在水中,连水也是浓绿色。
④饭后在椰林中散步。
⑤两岸的树木郁郁葱葱,绿得很浓。
⑥水平如镜,水上有独木舟静静地横着。
【答案】④①②⑥⑤③
10.请你给下面这则寓言写一段“画外音”,揭示它蕴含的人生哲理。(标点之外,不超过40字)
小骆驼问妈妈:为什么我们的睫毛这么长?妈妈说:为了挡风沙。小骆驼又问:为什么我们的背那么驼呢?妈妈说:为了储存水和养料。小骆驼继续问:为什么我们的脚掌那么厚?妈妈说:为了在沙漠里长途跋涉。小骆驼很高兴,但它又问:“可是妈妈,为什么我们呆在动物园里,而不是去沙漠远足呢?”
__________
【答案示例】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关键是找到一个能充分发挥潜能的舞台。或:只有在适当的环境中,才能展现一个人的才能。或:如果没有施展才能的环境和机会,天才、人才和庸才就没有区别。
11.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句子,要求符合上下文特定的语意。
白春礼院士把“青年”的英文大写YOUTH进行了巧妙的解释:Y像小树,意味着青少年正处于发育发展期,需要不断茁壮成长;O __________, __________;U __________, __________;T像一个戴帽子直立行走的人。很多青年都获得了学士帽,硕士帽,博士帽,但学位的获得只是一个开端,我们不能被荣誉压弯了腰,还要直立行走;H像一个单杠,希望青年在工作之余,保持良好的体魄,更好地为国家民族作贡献。
__________
【答案示例】O像太阳,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充满朝气和活力;
U像一个空水杯,我们要不断吸取营养,同时要谦虚谨慎。(形式上采用比喻,内容上紧扣青年的特点)
【《送考》教案及课后练习】相关文章:
给奶奶送阳光教案03-20
《送魏万之京》教案设计08-10
送教下乡个人总结范文03-31
有关二年级下册数学平均分课后练习参考02-01
幼师送教下乡国培总结范文02-17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精选11篇)11-24
《送董邵南序》韩愈文言文赏析11-23
高中语文常考的四字词02-01
小学语文二年级课文:我给奶奶送阳光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