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教案反思范文
渔父教案反思范文
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中,偶尔会看到一个形象,神秘出现,在你还没有看清他们的面目时,又迅速退场。他们忽远忽近,若即若离,好象背负着别人无法完成的使命,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他们,都有一个明确的身份——渔父。
他们,凡人肉身,却特立独行,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所描绘的的主人公,飘飘乎于尘世之外;他们,装束平常,却慧眼如炬,总能发现常人无法发现,象陶渊明自己化身成的“武陵捕鱼人”独自寻找到了桃花源……
现在,他们又出现了:屈原被侫人所陷,行吟泽畔,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我们无法知道他们姓名字号,却可以感觉到他们身份上确实存在着某些符号意义,那么,他们的身份密码是什么呢?
渔父这一特定形象究竟起于何时?很难考证,但与姜太公钓鱼有着密切的关系。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化,而成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象征性符号:他们被作者从具体的形象延展开来,并堂而皇之地担当起了重视心灵追求隐逸者的角色。具体地说,他们超离了烦琐、喧嚣、战乱、纷争、名利,以随意而深刻的诗意态度面对人生,脱去了仙人的外衣,却穿上了老庄的道袍。在柳祥《潇湘录》的《楚江渔者》一篇中,有一个渔父整日饮酒狂歌,突然有一天看到一只小猴被人牵过,哀号不止,将之领养,一年之后,他与其他渔父告别,自言自语道:“南山中有族类”,一跃而成为老猴。这个看似怪诞的故事有什么意思呢?很显然,这位渔人就是一只猴子,离开族类,隐身于人间,最终被小猴唤醒,恢复原形。其寓意昭然:渔人真正达到了庄子所说的“齐物”,而这种想象本身就具备也“道”之趣味,人类的生存本义就是回归自然。
其实,人生于世,身受的困扰,时时在追问自己:“我是谁?”儒、道、释都想从不同的侧面解答这一难题,而渔父正是道家对这一问题的生动注脚。
【渔父教案反思】相关文章:
《箫》音乐教案反思07-18
《凡卡》教案反思07-07
《晚霞项链》教案与反思04-16
麋鹿教案参考范文及反思03-19
《我选我》教案反思03-20
《我家漂亮的尺子》教案与反思范文03-27
《伯牙绝弦》教案和反思03-19
《小蟋蟀找朋友》的教案反思03-28
《地震来了怎么办》教案及反思05-09
《济南的冬天》教案及反思(通用10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