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第六单元的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第六单元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第六单元的教案 1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学习用毛笔书写,初步培养书法修养;
2、欣赏课文中生动的描写和故事情节,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3、初步了解联想、想象的作用,在写作中学习运用想象;
4、学习婉转拒绝。
二、单元教学设想:
总课时安排11课时。其中阅读8课时(21、23课分别2课时,22课1课时,24课3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写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
《天上的街市》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够背诵。
二、教学步骤:
1、课前学习: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课堂学习:这是一首成熟的现代格律诗,非常适宜反复朗读。第一课时把朗读训练作为基本的教学手段。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齐读、个别读、默读、自由读、听录音、美读),力求读出感情,读出意境来,熟读背诵,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3、课后学习:学习用毛笔正楷字抄写课文。
《天上的街市》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了解联想和想象的作用。
1、课前学习:查资料,了解课文写作背景。
2、课堂学习:
(1)交流课文的写作背景;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领悟诗歌的思想内涵。学生思考交流体会。
(3)讨论诗人由街灯产生了哪些联想与想象?有何作用?
(4)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诗中的想象较故事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些改变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课后学习:发挥想象,将来的某一天,假如你成了中国宇航员,登上了月球,将会……
《七颗钻石》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理解童话中想象的作用,对作品能作出自己的`评价,培养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步骤:
(1)课前学习:查资料,了解作者。
(2)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问题:“七颗钻石: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学生自渎课文,思考、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在文中划出描写小姑娘爱心行动的语句,并简要分析;是什么力量使水罐变得如此神奇?课文是如何描写的?学生精读课文,思考、讨论、交流。教师总结。
第三块,创造阅读。“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如果你是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一个梦,会做怎样的梦呢?发挥想象说说梦中的情景。学生创作、交流。
第四块,学习评价。学习课文后,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奉献自己的爱心?学生交流。齐唱《爱的奉献》下课。
(3)课后学习:开展一次献爱心行动,写下自己的感受。(待续)
《蔚蓝的王国》(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通过朗读,欣赏散文诗优美的语言。
二、教学步骤:
1、课前学习:查资料,了解屠格涅夫。
2、课堂学习:本文是优美的散文诗,第一课时安排反复朗读,可利用各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并且谈谈自己认为最优美的语句,简要加以分析。
3、课后学习:找《猎人笔记》阅读。
《蔚蓝的王国》(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感受作者美好的情怀,体味想象的魅力。
二、教学步骤:
1、课前学习:熟读课文,摘录优美的语句。
2、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和同学讨论:为什么作者“四周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蔚蓝的海”,“头顶上是同样无边无际的、同样蔚蓝的海”,课文中却说两次说“蔚蓝的王国呀!我看见过你……在梦中?”
第二块,比较阅读。想一想,《蔚蓝的王国》和《天上的街市》所想象的世界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第三块,拓展阅读。利用《发展性评价手册》比较阅读《老人》。
3、课后学习:完成《发展性评价手册》。
《皇帝的新装》(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了解童话的特点。
二、教学步骤:
1、课前学习:查资料,了解安徒生。,
2、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读课文,思考皇帝为什么会上当?
第二块,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三块,讨论童话的特点。
3、课后学习:改编课本剧。
皇帝的新装(第二、三课时)
两课时安排给学生排练课本剧,教师指导。
诵读欣赏(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能背诵。
三、教学步骤:学生读诗歌,简要讲述诗歌内容,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四、课后学习:默写。
写作(两课时)
一、课时目标:了解想象,运用想象。
二、教学步骤:自读短文《想象》,了解相关知识。
课本练习。
三、作文写作。
口语交际(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学会婉转拒绝他人不合理的要求。
二、教学步骤:自读短文《婉转拒绝》,了解相关知识。
课本练习。
三、口语训练。
七年级上第六单元的教案 2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现代格律诗的节奏韵律美。
2.能初步了解联想和想像的区别。
3.能有感情的背诵诗文。
课前学习:
1.阅读牛郎织女的故事。
2.收集有关作者郭沫若的`资料。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教学反思
1 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其他同学倾听,补充。 导入:你听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吗?你能不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2 听讲。 介绍作者郭沫若。
3 学生听示范朗读,看课文,划分节奏,小声跟读。 播放《天上的街市》示范朗读,请学生划出朗读的停顿节奏,标出轻读和重音。
4 个别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名几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
5 按要求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明确朗读的要求。 组织学生对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
6 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体会感情。 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第二块:背诵课文活动
步骤 学生 教师 反思
1 思考,交流。全班交流。 联系第一课,明确本诗哪些诗节是联想(写实),哪些诗节是想像(写虚)。
2 当堂背诵诗文。 联系内容指导课文背诵。
课后学习:
1.学习、背诵诵读欣赏中的《迢迢牵牛星》这首诗。
2.背诵《天上的街市》这首诗。
七年级上第六单元的教案 3
教学目标:
1、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
2、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内容和寓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重难点: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2、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来源有很多,有源于口语的,历史故事的, 古书中名言警句的摘录或节缩的,外来语等等,其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
二、作者简介
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
三、正音、读文
1、学生自读课文,幻灯片显示易读错字,由学生读出,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黔qián 窥kuī 骇hài 遁dùn
噬shì 狎xiá 踉liáng 憖 yìn
2、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3、学生举手朗读。
4、集体朗读。
三、串译全文
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1.字词释意
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船载以人:连词,相当于“而”。
至则无可用:到了 却 以为神: 把(它)作为
蔽林间窥之:躲避 偷看 稍出近之:靠近
莫相知:一方对另一方 虎大骇:害怕
远遁:逃跑 以为且噬己也:将 咬
然往来视之:但是 益习其声:渐渐
终不敢搏:始终 益狎: 更
驴不胜怒:能承受 蹄之:用蹄子踢
虎因喜:因此 计之曰::盘算
技止此耳:只 断其喉:咬断
尽其肉:吃尽 乃去:才离开
2.请学生结合已知字词意思翻译全文
3.幻灯片显示参考译文.
4.补充强调
船:用船(名作状) 至:到了
稍:渐渐 且:将要
蹄:用蹄子踢 (名作动) 止:只仅
尽: 吃光 (用做动词) 断:咬断
四、问题研讨
观看视频动画,对比思考以下问题。
1、动画相对于文字要形象,但是无法体现作者的写作技巧,经不起推敲。现在我们来研究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描写老虎动作和心理的词语。
动作的有: 蔽、窥、遁、近、视(之)、荡倚冲冒、 跳踉……
心理的有: 以为神、觉无异能者、 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
2、谁来分析这些词语的妙处?
初见驴时,虎“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的“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心理词语与动作相映衬,最初,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3、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这则寓言叙写了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和驴子的外强中干。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4.从这则寓言中你知道哪些成语,说说它们的意思?
黔驴之技: 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黔驴技穷: 比喻仅有的一点点伎俩也用完了
庞然大物: 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这三个成语多用于贬义,讽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无法解决的窘境等等。
五、小结
通过学习《黔之驴》我们又掌握了几个文言文词汇,深刻理解了故事的寓意,一次性学习了三个成语,更感受了中华语言文字的博大精神,受益匪浅。
六、课外延伸
1.为本次课所学的三个成语造句。
2.搜集两个有成语出处的语言故事。
七年级上第六单元的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
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并背诵课文。
难点:
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讨论并归纳: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讨论并归纳: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句式骄散交错运用,读起来控骼悦耳,顿挫有致。
七年级上第六单元的教案 5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体会文章寓意。
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
难点:从杞人忧天事例中感受经验与常识的重要性。
知识链接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 。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出现以后,便尊之为《冲虚真经》,且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子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其书默察造化消息之运,发扬黄老之幽隐,简劲宠妙,辞旨纵横,是道家义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学法指导:
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不能对杞人忧天的思想一味进行批评,要分析出它值得批评之处,同时关注其怀疑精神的可取之处。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1、给加点字注音
崩坠()躇步()废寝()光耀()
星宿()中伤()充塞()舍然()
2、解释下列实词
(1)杞国有忧天地崩坠
(2)身亡所寄
(3)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4)若屈伸呼吸
(5)终日在天中行止
3、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这句成语。
4、《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作。列御寇,相传战国时道家。郑人。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1、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揭示了什么?
2、杞人“忧天地崩坠”,“晓之者”的话你赞成吗?
3、杞国的那个人为什么担心“天地崩坠”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1、晓之者开导“杞人”的话是否合乎科学?你对这个人有什么评价?
2、你怎么理解“天崩地坠”的意思呢?你认为可能发生这种事情吗?结合生态环境问题,从中我们还受到什么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1、zhuì;chú;qǐn;yào;xiù;zhòng;sāi;shě
2、(1)崩塌,坠落
(2)依附,依托
(3)忧愁、担心
(4)就像
(5)行动和停留
3、杞人忧天
4、列御寇;《列子》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1、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地瞎担心。
2、不赞成,因为“晓之者”并不了解地球的构造以及太阳系的结构,只是从当时人们认知水平出发来回答,所以不同意。
3、这是古代人对于宇宙空间缺乏科学认识而形成的一种恐惧心理,随着人们对天体的认识逐渐深入,就不会再有“天地崩坠”的想法。(这只为一家之言,你可以畅谈你的观点。)
三、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1、晓之者开导杞国人的`话依现在的科学知识看,有其合理的部分但也不全正确。但是此人的解释倾向于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天地都是一种物质存在。从这点评价,在当时应该是一种进步的思想。
2、“天崩地坠”可以想象为是地球遭受了巨大的自然灾害,如大地震、海啸、泥石流或不明原因的其他灾难,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这些事情的来临,在当时人们是无法阻挡,很难预知和防预的,当然让人感到恐怖。联系现实,人类的“文明”破坏了生态平衡,已开始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七年级上第六单元的教案】相关文章: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的教案08-07
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教学设计08-10
九年级上第六单元《隆中对》教案10-18
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写作教案08-08
八年级上第三单元写作教案09-21
二年级上第六单元知识点09-28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案05-3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优化测控07-22
人教版九上第一单元知新作业的总结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