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新版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新版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时间:2025-01-13 11:34:56

新版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试卷2套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试卷,试卷是是资格考试中用以检验考生有关知识能力而进行人才筛选的工具。你所见过的试卷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版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试卷,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新版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试卷2套

  新版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1

  第一部分 积累 运用:(24分)

  1、选出下面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2分)

  A、体魄(pò) 菜畦(wā) 收敛(1iǎn) 泯然(mǐng)

  B、炽痛(chì) 镐头(gǎo) 惩罚(chéng) 皂荚(jiá)

  C、确凿(zuò) 玉簪花(zān) 云鬓(bìng) 鸡毛掸子(dǎn)

  D、骊歌(lì) 嫉妒(jí dù) 金柝(tuò) 胡骑(jì)

  2、选出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 ) (2分)

  A、慷概 各抒己见 消声匿迹 知识渊博

  B、颓唐 无动于衷 舍己为人 妇儒皆知

  C、惩罚 骇人听闻 惊惶失措 头晕目眩

  D、磬石 倍受青睐 面面相觑 爱不释手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有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向长者请教,做到不耻下问。

  B. 他最近进步很快,学习成绩欣欣向荣。

  C.登上紫金山顶,遥望南京城全景,各种景物栩栩如生,令人心旷神怡。

  D.大扫除时,有的同学拈轻怕重、挑肥拣瘦。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同志们用手亲纺的线、织的布做成的衣服,穿着感到格外舒适,也更加爱惜。

  B、关于这件事的具体详情,以后再告诉你。

  C、一个人如果获得了理解,就等于拥有一切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富。

  D、当我和妈妈走上天桥时,望着川流不息的人群,都非常激动。

  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以普法战争为背景所写的爱国主义名篇。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野草》。

  C.《社戏》是一篇短篇小说,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

  D.《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诗人臧克家高度赞扬了闻先生作为学者的严谨刻苦和作为革命家的大无畏精神。

  6、“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轼语),考考你会多少。( 8分 )

  ⑴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诗句是:

  , 。

  ⑵夜发清溪向三峡, 。

  ⑶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 。

  ⑷卒之为众人, 。

  7、下列一段话有三处语病,找出来并修改。(3分)

  现代社会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应重视培养自己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②我们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交往能力,以免将来走入社会不被淘汰。③我们的老师为了培养我们的这些能力,可真是废寝忘食,处心积虑。

  ①句的修改: ②句的修改:

  ③句的修改:

  8、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是指罗贯中的( )、施耐庵的( )、吴承恩的( )和曹雪芹的《红楼梦》(3分)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46分)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9、本文选自 ,这是一部由司马光主持编篡的 通史。

  本文注重以 来表现人物。(3分)

  10、给文中加点字注音。(2分)

  ⑴孰若孤( ) ⑵邪( )

  ⑶遂拜蒙母( ) ⑷即更刮目相看( )

  11、解释下列词语。(4分)

  (1)当涂: (2)及:

  (3)见往事耳: (4)刮目相待:

  12、翻译句子(4分)

  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⑵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3、文中哪句话表明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2分)

  14、鲁肃与吕蒙结友有什么作用?(2分)

  (二)阅读《社戏》选段,完成15-20题。(13分)

  ①……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了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5、给选段加一个小标题: (1分)

  16、“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它的作用是_______ (2分)

  17、“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一句中“他”指

  代__________。(1分)

  18、第②段写景充满诗情画意。

  从触觉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从嗅觉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视觉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听觉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9、结合上下文,第③段中的“自失”可以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感受与“社戏”的关系如何?试说明。(3分)

  20、第③段中“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一句不是一般的语序,目的

  是( )(2分)

  A、朗读时有音节感,有力  B、强调最后的两个形容词

  C、不致于写成太长的句子,长句难懂  D、突破老格式,进行大胆创新

  (三)细细的潮音 张晓风

  ①每到月盈之夜,我恍惚总能看见一幢筑在悬崖上的小木屋,正启开它的每一扇窗户,谛听远远近近的潮音。

  ②而我们的心呢?似乎已经习惯于一个无声的时代了。只是,当满月的清辉投在水面上,细细的潮音便来撼动我们沉寂已久的心,我们的胸臆间遂又鼓荡着激昂的风声水响!

  ③那是个夏天的中午,太阳晒得每一块石头都能烫人。我一个人撑着伞站在路旁等车。空气凝成一团不动的热气。而渐渐地,一个拉车的人从路的尽头走过来了。我从来没有看过走得这样慢的人。满车的重负使他的腰弯到几乎头脸要着地的程度。当他从我面前经过的时侯,我忽然发现有一滴像大雨点似的汗,从他的额际落在地上,然后,又是第二滴。我的心刹那间被抽得很紧,在没有看到那滴汗以前,我是同情他,及至发现了那滴汗,我立刻敬服他了——一个用筋肉和汗水灌溉着大地的人。好几年了,一想起来总觉得心情激动,总好像还能听到那滴汗水掷落在地上的巨响。

  ④一个雪睛的早晨,我们站在合欢山的顶上,弯弯的涧水全都被积雪淤住。忽然,觉得故国冬天又回来了。只是万里外的客途中再见过往的`雪,却是一件伤感的故事。我抬起头来,千峰壁直,松树在雪中固执地绿着。

  ⑤到达合欢山顶上麻疯病院时已经是黄昏,非常疲倦了。走上石梯,简单的教堂便在夕晖中独立着。长廊上有几个年老的病人并坐,看见我们便一起都站了起来,久病的脸上闪亮着诚恳的笑容。

  ⑥“平安。”他们的声音在平静中显出一种欢愉的特质。“平安。”我们哽咽地回答,从来没有想到这样简单的字能有这样深刻的意义。

  ⑦那是一个不能忘记的经验,本来是想去安慰人的,怎么也想不到反而被人安慰了。一群在疾病中和鄙视中延喘的人,一群可怜的不幸者,居然靠着信仰能笑出那样勇敢的笑容。至于夕阳中那安静、虔诚、而又完全饶恕的目光,对我们健康人的社会又是怎样一种责难啊!

  ⑧一个残冬的早晨,车在冷风中前行,收割后空旷的禾田蔓延着。冷冷清清的阳光无力地照耀着。我木然而坐,翻着一本没有什么趣味的书。忽然,在低低的田野里,一片缤纷的世界跳跃而出。“那是什么。”我惊讶地问着自己,及至看清楚一大片杂色的杜鹃,却禁不住笑了起来。这种花原来是常常看到的,春天的校园里几乎没有一个石隙不被它占去的呢!在瑟缩的寒流季里,乍然相见的那份喜悦,却完全是另外一种境界了。甚至在初见那片灿烂的彩色时,直觉中感到一种单纯的喜悦,还以为那是一把随手散开来的梦,被遗落在田间的呢!

  ⑨当这些事,像午夜的潮音来拍打岸石的时候,我的心便激动着。如果我们的血液从来没有流得更快一点,我们的眼睛从来没有燃得更亮一点,我们的灵魂从来没有升华得更高一点,日子将变得怎样灰黯而苍老啊!

  ⑩不是常常有许多小小的事来叩打我们心灵的木屋吗?可是为什么我们老是听不见呢?我们是否已经世故得不能被感动了?让我们启开每一扇窗门,去谛听这细细的潮音,让我们久暗的心重新激起风声水声! (出自《张晓风散文集》有删节)

  21.作者在文中记叙了三则小故事,请分别概述故事大意及作者当时的心情。(3分)

  ①

  ②

  ③

  22.说说你对题目“细细的潮音”的理解。(2分)

  23.本文语言形象、传神,比如第③段、第⑤段和第⑨段加点的“抽”、“闪亮”、“燃”都用得很有特色,请你选一处,联系上下文加以品味。(2分)

  选( )字:

  24.请看第④段画线处,按照“千峰壁立”的结构形式,仿写一个四字 成语: 。

  25.张晓风是当代台湾著名作家,她的文章注重景物描写对写人叙事的作用。请以本文某一处景物描写为例,加以品析。(2分)

  三、写作(50分):

  幸福是什么?幸福有时是一种拥有,有时是一种等待,有时也是一种感动。收获是一种幸福,付出也是一种幸福;功成名就是一种幸福,淡泊宁静也是一种幸福……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在我们成长上的每一个脚印里。

  请以“ 就是幸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答案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

  1、B 2、C 3、D 4、A 5、B

  6、(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思君不见下渝州

  (3) 一切都是瞬息,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4)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7、(1)发现为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不”删除

  (3)“处心积虑”删掉或改为“呕心沥血”等褒义词

  8、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9、《资治通鉴》 编年体 对话

  10、shú yé suì gēng

  11、(1)研究 治理 (2)历史;过去的事

  12、略

  1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14、侧面表现吕蒙才略惊人长进。

  15、月下行船(看戏途中的见闻和感受)

  16、以动写静,写航船之快,反衬出想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17、笛声。

  18、触觉:“夹杂在水汽中扑面的吹来”;

  嗅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视觉: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听觉:而且似乎听到了歌吹了

  19、听得出神,忘了自我。 写出了社戏在我心中的无穷魅力。

  20、B

  21.①烈日下车夫艰辛地拉车,让我敬服;

  ②雪日里麻风病人虔诚的安慰,让我无法忘怀;

  ③残冬时杜鹃跳跃的灿烂,让我喜悦。

  22、生活中有许多人和物,他们卑微,但他们的表现能撼动人心。就像海潮的声音,即使是“细细的”,只要用心去聆听、去感受,也一样能让我们心潮澎湃。比喻的手法让题目更新颖更吸引人。

  23.“抽”。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地写出“我”因看到车夫艰辛的举动而骤然被震撼的心理。

  燃”。形象地表现出作者的希望:我们在面对身边的种种美丽时,能够擦亮眼睛,用心体会,从而升华自己的灵魂。

  闪亮”。说明了麻风病人们脸上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诚恳,简洁而生动地表现了麻风病人的乐观、仁厚的情怀。

  24.百花怒放 百川东流 百鸟争鸣 万树屹立 百舸争流

  25、第④段,“千峰壁立,松树在雪中固执地绿着”,在千峰壁立这样的环境里,松树仍在雪中固执地绿着,正像那些久病的老年人,他们在疾病和鄙视中残喘,却仍不放弃、不埋怨地生活着。物皆着我之色彩。

  第⑧段首句。“残冬”、“冷风”、“空旷”、“冷冷清清”、“无力地”,这些描写烘托出冬天的冷静、寂静,表现出了作者木然、无聊的心情,为后文作者发现灿烂的杜鹃花时的惊喜、愉快做铺垫。

  新版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2

  一、字词书写

  下列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正后将句子抄写在格子中。

  邓稼先鞠躬尽萃的一生,在中国妇儒皆知。

  给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

  书的模(_____)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_____)的本子。

  二、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5月12日,制片人方励跪求增加电影《百鸟朝凤》排片档期,此举引起轩然大波。

  B. 大型纪录片《大国工匠》呈现了工人师傅对技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

  C. 气势恢宏的胜利日阅兵仪式,让屏幕前的师生看得热血沸腾,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D. 我市因经济建设成效好而获得国务院“点赞”,这骇人听闻的消息令全市人民欢欣鼓舞。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武大、华科大效仿牛津、剑桥两校划船比赛的做法,在东湖举行“同城双星”龙舟赛。

  B. 家庭和学校对孩子安全问题的过度关注,反而会降低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C. 我们要像节食减肥一样,减少使用数码产品的时间,借以缓解对数码产品的心理依赖。

  D. “组队读书”能改变阅读浅层化、碎片化的现状,让人们学会深度阅读和系统阅读。

  (题文)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

  ①归结起来,有两种态度是正好相反的。 ②前者是错误的,注定会失败;后者是正确的,必然会胜利。③人们对待事物运动的力量可以采取种种不同的态度。④一种是积极疏导使之顺利发展。⑤一种是堵塞事物运动发展的道路。

  A. ③⑤④①② B. ③①⑤④② C. ①⑤④②③ D. ①②⑤④③

  三、名著阅读

  (题文)名著阅读。

  《骆驼祥子》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生,反映了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况的___________________。

  四、情景默写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故园东望路漫,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4)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5) 《木兰诗》中与“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木兰诗》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综合性学习

  根据下面提供的语境,按要求回答问题。

  今年的4月23日,是世界第22个读书日。学校号召提倡大家静下心来,认真读读书。小明却说:“我老爸当初没读什么书,还不是照样当老板。”假如你是小明的同学,你将怎样劝说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班将要开展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请你完成下列活动。

  (开场白拟写)假如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准备一段开场白。

  我的开场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式我设计)如果让你来策划这次活动,请你仿照示例,再设计两项活动

  示例:爱国人物故事我来讲

  形式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式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我分享)请写出两句爱国诗歌并注明作者.

  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

  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

  (理由我分析)你们班参加歌咏比赛的曲目是《歌唱祖国》,请根据歌词说说选择这首歌曲的理由。

  歌唱祖国(歌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越过高山,越过平原, 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诗歌鉴赏

  诗词赏析

  游 山 西 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一个“____”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一个“____”字,写出了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七、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癫;求之地中,不更癫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如是再啮(______)

  (2)求之下流,固癫(_______)

  2.划分句子节奏,错误的一项( )

  A. 果得/于数里外

  B. 是非/木杮

  C.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八、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伟大的悲剧》(节选)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他们怏怏不乐地在阿蒙森的胜利旗帜旁边插上英国国旗一面姗姗来迟的“联合王国的国旗”,然后离开了这块“辜负了他们雄心壮志”的地方。在他们身后刮来凛冽的寒风。斯科特怀着不祥的预感在日记中写道:“回去的路使我感到非常可怕。”

  1.“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这一日记表达了他怎样的内心感受?

  2.“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这句话表现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友们怎样的品质和风度?

  3.“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斯科特内心怎样的复杂情感?

  4.“在他们身后刮来凛冽的寒风”一句属于什么描写,衬托斯科特的什么心情?

  5.“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下列小题。

  义重情深的恩赐

  ①炎夏七月,年过八旬的我,冒着似火炎阳,从北京飞往汉水之畔的襄阳;后又从襄阳乘大巴寻觅汉水之源,远行至陕南的汉中和安康。一周的行程虽然大汗淋漓,但“南水北调”的人文情怀,却给我留下无尽的情思。

  ②归来后,还演绎了一曲连我自己都难以相信的“童话”,那就是我锈迹斑斑的牙齿,昔日刷牙都无法让它由黑变白——回到京城,面对镜子,我惊愕地叫了一声:“啊!五十八年吸烟历史、凝固在牙齿上的黑黄斑痕,怎么一下子变白了?”静思之后,答案终于浮出水面:那就是“南水北调”的汉江之水,对我的恩赐……

  ③到了襄阳,让我勃然心动的是这座城市的风情:一条清波碧浪的汉水,从美丽的城市中间穿行而过;南边是城,北边还是城。抵达入住的南湖宾馆,打开水龙头洗脸时,发现这里的水,比北京的水清亮许多。因而当天下午在“人文汉水襄阳笔会”启动仪式上,我倾吐出初识襄阳的感受:我和湖北的缘分很深,去过武汉等多个城市。这些城市都曾给我人文启迪——但让我一见钟情的,却是大美的襄阳。当天晚上,我和文友们登上一叶小舟在汉江上夜游,两岸灯火映照下的古城亭台和现代楼阁相辉映的画面,让我当真产生了相见恨晚的痴醉之感。

  ④正是出于这种痴爱在内心的穿梭,一种忧郁之情突然从心底升腾而起。来襄阳之前,我读到过如是一条新闻,今年襄阳雨水偏少,水位下降致使江中鱼类繁殖率下跌,这对襄阳人民生活来说,已然是个负面信号。汉江今年本身就水脉欠缺,还要为更为缺水的北方“补血”,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不是自残之举吗?

  ⑤两天后,我们登上了丹江口水库大坝。当文友们纷纷拍照时,我却避开众人,想找个地方尝上一口水库的水。

  ⑥无计可施之际,只好向讲解员求救。她问我喝过“农夫山泉”没有,我说喝过。她说部分瓶装水就是从库区深水岩洞中灌的。我十分惊愕,讲解员为我压惊说:“经过专家检验,库边之水因与堤岸相接,属二类净水;库心的水,仍为一类最佳水质——这种优良水质,已经连续保持六年了。”接着,她对我谈起襄阳和当地为了保护丹江口水质,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从2003年起,在总干渠两侧先后关停并转了三百多家冶炼和造纸企业,现在水源保护圈高达三千多平方公里。

  ⑦归来途中,赵丽宏等几个年轻的文友,正在讲述着他们的汉水情话:他们居然穿上泳装,表演了一场泅渡汉水之举。我想参与到车上的欢声笑语之中——但到底年纪老了,没有高声说话的底气,因而只能对身旁的文友低声抒发我对汉水的情怀:“我不会游泳,但也尝到了汉水之美味,在南湖宾馆我尝了几口自来水,这不算新奇——新奇的是,采风团只有我喝到了汉江的圣水。”

  ⑧“圣水?你不是说梦话吧?”身旁的文友不解地询问我。

  ⑨我诙谐而幽默地说:“汉江圣水偏爱老人。为了照顾采风团里年纪最大的我,当地专门开来一辆车,送我提前到了山上的鹿门寺。这儿是唐朝诗翁孟浩然少年读书之地,曾给后人留下《春晓》名诗。能到他的故土,寻觅他的形影,内心十分激动……”

  ⑩“你喝了那儿的水了?”文友问我。

  “让你猜着了,我喝了鹿门寺的水!”

  “那也不能称其水为圣水呀?”

  听我说下去么。进了这个寺院,正好碰上一位僧人,用一只水桶在岩洞口提水。我向那位老僧说想喝上一口你打上来的水。老僧绽露出一丝笑意,但并没答应我的要求,而是用手指了指岩洞旁悬挂的另一只小小水罐,让我自己动手舀水。我拿起水罐从岩洞里舀上水来,一扬脖子喝了下去:“你想,千年前的诗圣孟浩然,在这儿耕读挥墨多年,一定喝过这洞中之水;现在寺院的僧侣们,又用其水制其禅食,称其为圣水,不是挺合适的吗!”

  笑了,说了一句文学行话:“你真富有文人的想象力……”

  又是水。不管是南湖宾馆还是鹿门寺的水,其根脉都离不开浩浩荡荡的汉水,因而我深感不虚此行。我深知水对中华民族的分量,它是流淌于一个国家体内的血液。作为一个国人理应关注水情,如今许多省份都在闹水荒,没有想到的是,汉水是这么义重情深,将远行一千多公里,向贫血北方输血。

  两天后,长途行车返回襄阳——我可是一个抚摸过整条汉江的文化水痴。因而在与襄阳的告别晚餐上,八十一岁的我连连高歌,以抒发一个文人难以忘却的汉水情怀……

  1.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义重情深的恩赐”表现在哪些方面。

  2.文章线索有着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本文有两条线索,请说说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

  3.请分析开头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4.结合语境,分析文中第②段加点词语“童话”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5.文末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命题作文

  请以“我生命中的一位良师”为题,写一篇文章。(提示:良师不仅仅是指教过我们知识的老师,也可以是对我们的学习、成长、生活等有过帮助的任何人物。)

  要求:(1)以记叙为主,可以兼有议论、抒情;(2)600字以上。

【新版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试卷】相关文章:

新版下册第二学期小学二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08-27

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试卷03-20

新版小学二年级语文秋季第二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精选3套)01-11

2013四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试卷08-30

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试卷606-16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试卷09-18

2016苏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试卷07-23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试卷08-14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试卷11-12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