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的教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的教案

时间:2025-03-05 16:40:2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的教案(精选12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的教案(精选12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的教案 1

  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3、这首诗是谁写的呢?(板书:杜甫)出示图片。你了解他的生平吗?谁能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对,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他被誉为诗圣。)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看来,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板书:知背景)

  (激情创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晚年的遭遇吧!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即使对着春日的花鸟也会心痛得流泪。

  忽然,传来了喜讯,“忽传收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人生第一首快诗——

  二、初读,读通顺

  1、配乐范读。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生字。这句诗能读准吗?“却看妻子(z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三、再读,明诗意。

  1、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那怎样才能把它读懂呢?你们有没有好的办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小结:看来过去的学习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好办法,今天我们就来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诗。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2号同学把同学们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2、交流:(1)交流了哪些读懂的地方?

  (2)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

  (3)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过渡:看来,同学们运用自己的方法把诗意弄明白了。(板书:明诗意)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板书:喜欲狂)

  四、细读,悟诗情。

  (一)从哪里看出“喜欲狂”?

  过渡:诗人欣喜若狂呀!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的品味一下。

  1、学生自由体会。

  2、集体交流。

  A、“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悲喜交集。指导朗读。)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D、出示三峡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归心似箭、喜欲狂)

  3、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4、指名读。

  (二)为什么会“喜极而泣”

  1、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的喜欲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

  2、学生谈理解。

  3、诗人这样欣喜若狂仅仅是因为个人吗?(板书:爱国)

  4、这其中也包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呀!看.课件,齐读。

  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的强烈的情感了。(板书:悟诗情)

  五、古诗拓展

  1、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学一学吗?

  2、出示《春望》。

  3、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4、交流学习体会。

  六、总结

  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就请同学们课下再积累一些杜甫的名作,相信你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知背景

  明诗意 喜欲狂 爱国

  悟诗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的教案 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如“洛”等。

  2、掌握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

  3、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4、感受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掌握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教学难点:

  感受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诗圣。查看杜甫简介

  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提出读不懂的语句。(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

  “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

  这句诗讲了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

  这句诗意思是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这句话讲了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这句诗讲了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内容分析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

  3、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

  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4、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课堂复习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六、课后作业

  预习“基础训练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的教案 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在理解每个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背诵并默写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这首诗明白如画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难点: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具学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用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揭题,知背景。

  1、师语:

  在我国唐朝,有一位被称为“诗圣”的伟大诗人,他是谁?大家对他了解多少?(生简介)谁能背诵一下他的诗?

  2、知背景,释题。

  让我们来看一下杜甫晚年的遭遇吧!(师简介)板书课题,读题,释题。

  二、初读诗,读通顺。

  1、课件范读全诗。

  2、生自由读诗。

  3、点生读,并进行评价,纠正字音:妻子(qízǐ)不读(qīzi),漫卷(mànjuǎn)

  三、细读诗,明诗意。

  1、小组自学:弄懂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全班交流。

  3、出示课件,读一读,演一演。

  四、品读,悟诗情。

  1、诗中有一个词最能表达诗人当时的心情,大家能找到吗?(喜欲狂)

  a、诗人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重要的是祖国重归统一,人民可免受战乱之苦。)

  b、明明是喜讯,为什么诗人还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以悲衬喜)

  扩展一: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理解“漫卷诗书”。(以乱衬喜)

  诗人视书如命,此时却一改初衷,漫卷诗书,为何?

  3、诗人“喜欲狂“还表现按在哪儿?(放歌、纵酒)

  4、“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是四个地名,涉及四川、湖北、河南三省,相隔路途遥远,诗人却只用四个词语连接起来,再加上“即、便”二字,让人感觉如何?(归心似箭)

  扩展二:李白《早发白帝城》

  5、小结: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五、实践活动: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情感。

  六、快乐作业:

  1、给古诗配画。

  2、想象此诗情境,叙说故事。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喜:

  忽传 却看 放歌

  初闻 漫卷 纵酒

  即从……穿……

  便下……向……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的教案 4

  教学内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抒发了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的极度喜悦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人民生活得到安定的热烈感情。诗中突出地抒发了一个“喜”字,从闻喜讯,到流喜泪、观喜容、呈喜态、唱喜歌、思喜归、无处不喜。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能借助注释,结合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风格。

  3. 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设计理念

  以读、诵为主线,层层深入,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课堂教学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聊聊诗人,导入新课

  1.简介诗人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安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

  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的.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2.简介时代背景,揭课题。

  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以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

  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现在的四川三台县)听到胜利的消息写的这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读读古诗,整洁体感知。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全班正音,注意蓟念“jì”,涕念“tì”

  3.再读古诗,指导学生接古诗的音韵与节奏,读好每一句全班齐读。

  三、自读古诗,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感悟诗意。

  (1)学生回忆交流弄懂古诗诗意的方法。(结合注释,反复读中理解,联系插图,发挥想象,串联词义等。)

  (2)请同学综合运用以上方法,默读弄清诗意,不理解的可以打上“?”。

  (3)同桌相互合作,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全诗大意:在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乍听到这个消息,止不住的泪水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愁颜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禁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纵情饮酒,明媚的春光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立即动身走巴峡穿巫峡,然后经襄阳,直奔那旧都洛阳。)

  (1)教师评价。(注意侧重学生把握文意的能力,重点评价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遣词造句的精当。)

  (2)带着对诗文的理解齐读古诗。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境

  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导学生想象全诗意境。

  2.组织交流,引导学生结合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诗人听到“收蓟北”时,有何感受?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

  (教师相机小结:“初闻涕泪满衣裳”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漫卷诗书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时,自然想到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当看到亲人们都不在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板书:忽传 收蓟北

  初闻 涕泪

  愁何在

  喜欲狂

  (2)你还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教师相机小结:“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诗人喜悦情感的第三

  次爆发。诗人像小孩一样欢乐得手舞足蹈还不尽兴,还需要“放歌纵酒”才能把喜情抒尽。“白日放歌”纵酒,不是借酒消愁,而是以酒助兴;今日之高歌,不是长歌当哭,而是快乐地歌唱。他恨不得立即归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下洛阳”正是诗人归心似箭的真实写照。“穿”、“下”二字,贴切、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想象中在险峡穿行疾驰与出峡后顺流而下的畅快之情。全诗用了好些地名,如“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等,因为贯穿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并不使人感到丝毫的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的真切,这是诗人爱国热情的自然流露。)

  板书:白日放歌

  青春作伴

  巴峡——巫峡

  襄阳——洛阳

  3. 指导学生诵读全诗,读出诗人喜悦的心情。

  4. 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五、感悟方法,拓展延伸

  1.这首诗是七言律诗,其中第三、四两行,五、六两行讲究对仗。这里,“却看妻子愁何在”与“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酒”与“青春作伴好还乡”,对仗十分工整,有极其贴切自然。

  2.根据诗意,结合自己的想象写一篇短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的教案 5

  [设计思想]

  按照初读诗句→品读诗句→感情朗读的过程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诗的韵味,诗中蕴含的感情。激发学生和诗人心灵交流,同喜同悲。读中悟情,读中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从而构建本色的语文课堂。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出示音乐渲染气氛)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进古诗的画卷,谁先来吟诵一两句杜甫的诗句?(生答)读着杜甫的.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答)师相机介绍杜甫及他作品主要风格。(出示杜甫简介)

  2、过渡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他另一种风格的一首诗,是他生平第一快诗他就是出示课题(出现课题)

  二、初读诗。

  1、齐读课题、解题。(从课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2、过渡

  由于战乱,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整整八年之久,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此时,诗人心情会怎样?(是的)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现在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中吧!

  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①点名读

  ②听录音朗读(出示录音朗读)

  ③学生学着录音自由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

  ④齐声朗读,要求读出诗的韵味

  三、理解诗的大意

  1、小组讨论

  2、交流理解诗意

  3、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全诗

  四、悟诗情

  1、过渡:诗中意思你们已深刻体会了,那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一份怎样的情感呢?(喜)(出示思考、讨论)

  2、找出诗中喜欲狂的句子交流后(出示这几句话)学生反复读(交流中相机出现路线图让学生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心情)。

  3、深切体会喜欲狂心情

  ①过渡:作者的这份喜从何而来呢?为什么收复了蓟北诗人又会如此欣喜若狂呢?让我们一起来和诗人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你就会有切身体会,请看大屏幕(出示背景)师随着画面讲解。

  师在《二泉映月》的二胡声中悲情朗诵《春望》

  ②听着杜甫这浸透血泪的心声,你们有什么感受?(生答),当你面对这一切,你的心情是什么?,请怀着这种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③过渡:真是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啊!而今,收复蓟北的消息犹如一声春雷响彻神州大地,经历了八年之久的战乱终于平定了,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怎样?会想到些什么?

  ④学生发挥想象谈想到什么?(出示七句话随机点击使字体变色),学生感情诵读这几句话。

  想到这些,能不涕泪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喜欲狂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纵酒高歌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归心似箭吗?读

  在老师的引读下,深情朗读喜欲狂的这几句话。

  五、渲染主题

  1、诗人喜欲狂的背后是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2、让学生感情朗读全诗(回到录音朗读)

  六、课外拓展

  过渡: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诗人以自己赤诚的爱国情抒写出风格迥异的爱国诗篇。有忧愤深广的动情倾诉,也有激情澎湃的昂首浩歌,老师这就有几篇与大家共赏。(出示课件,古诗欣赏)

  让学生读古诗欣赏。

  七、总结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历年来,这些光照千古的诗篇为后人所传诵,他们的爱国精神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激励着后人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让我们承继先人的浩然正气,以自己的满腔热血谱写新的爱国诗篇,让巍巍华夏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的教案 6

  教学目标:

  了解两首古诗的时代背景,体味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感。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背诵两首诗并默写《示儿》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生自主学习,初步领会古诗意思。

  1、解题简介作者

  “闻”:听说“收”:收复。

  (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来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指名读古诗,注意注音。

  3、让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读懂了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二、教师点拨:

  剑外:剑门关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忽传:忽然间传扬;收:收复

  诗意: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

  “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

  诗意: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却看:再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愁:忧愁、忧伤。

  诗意:再看看夫人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诗书喜欲狂”

  漫卷:胡乱卷起;欲:将要

  诗意:我随手胡乱的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白日放歌需纵酒”

  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喝酒。

  诗意: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

  “青春做伴好还乡”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诗意: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故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即:就。

  诗意: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

  “便襄阳向洛阳”

  诗意: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4、师:杜甫一生忧国忧民,所写诗作大都抒发抑郁悲愤之情。而本诗却誉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你觉得从哪些地方看出杜甫的喜悦?

  5、读诗,体会杜甫的喜悦,体会其归心似箭,天涯作咫尺。

  三、感情朗读,背诵。

  四、比较、体会:

  1、这两首诗中,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说说自己的体会。

  2、总结:悲之切是因为国家未统一,失地未收复;“喜若狂”是因为国家收复了失地。一悲一喜,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了两位诗人的拳拳爱国心。他们的确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请同学们课外搜集读一读,一定收获更大。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的教案 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3个生字“涕”、“洛”、“巫”。正确理解诗中的词语,“妻子”、“漫”等。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喜欲狂”等词语在诗歌情感表达中的作用。

  3.了解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阅读相关事迹,理解诗文意思,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丰厚人生积淀。

  4.丰富学生对与本课古诗相关知识的认识,体会诗歌语言精练、感情丰富的特点。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资源

  1.PPT课件。

  2.配套光盘。

  3.上学期看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中有关于“安史之乱”和“靖康之耻”的故事。预习设计

  1.读熟古诗。

  2.搜集相关资料:诗人,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完成《习字册》。学程设计导航策略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走进古诗(3分钟)

  1.交流杜甫的相关资料(唐代的大诗人;被称为一代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齐背诵以前学过的《绝句》

  2.齐读课题,在课件上认识河南河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闻:听

  预习作业2

  3.交流诗人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经济受到了很大的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奴、郑’等州,房屋当尽,人悉以纸为衣”,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诗人携家带子随逃难的人群流落到四川梓州,曾被乱军所虏,历经艰难与生离死别。)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再读课题。

  第二板块:朗读古诗(5分钟)

  预习作业1

  1.自由朗读古诗。

  2.指名读,评价同伴。

  3.体裁形式:每首有八句,每句七个字,七言律诗。

  第三板块:与文本对话,理解诗意(15分钟)

  预习作业3

  1.交流预习成果。剑外:剑门关以南的地方,也称剑南。当时杜甫在梓州,正处剑门西南,故云剑外。蓟:指蓟州,今河北蓟县。蓟北:泛指河北北部,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最后剿穴。漫卷:随意地卷起来,本文指兴奋得不能读书了。青春:明丽的春天。襄阳:在今湖北省。从襄阳到洛阳,要改走陆路,所以用“向”。

  2.学生先自主后合作学习。

  3.展示交流:

  读诗一二句:理解:(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齐读三四句:理解: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妻子和孩子;(回过头来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我胡乱卷起诗书,高兴得快要发狂了。)

  齐读五六句:谈自己的理解:放歌:放声歌唱;纵酒:尽情饮酒;青春:明丽的春天。(在大白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乡。)

  齐读七、八句诗:即:就(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第四板块:体悟诗情(7分钟)

  1.听师介绍历史背景。

  2.读《春望》。(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忧国、忧民的泪……)

  3.心情:悲喜交集,心情难以言表,喜极而泣,涕泪交加。

  4.心情:欣喜若狂、喜欲狂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请你带上这样的无以名状的快乐情感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

  5.说话练习

  6.(即从、便下……)板书:归心似箭第五板块:读懂诗人,练习背诵(5分钟)

  1.齐读最后两句诗。这是人民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

  2.诵读感悟,读懂诗人。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一个苦难的杜甫,悲喜交集的杜甫,喜极而泣的杜甫,欣喜若狂的杜甫,放歌纵酒、忘乎所以的杜甫,归心似箭的杜甫,忧国忧民的杜甫……)

  2.配乐齐读。

  第六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5分钟)

  第一板块:导入古诗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优秀的诗人。今天,我们要走近其中的一位。

  板书:杜甫。谁来简单地介绍一下?我们以前学过他的《绝句》(齐背诵)。杜甫的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多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因此,他的诗风格深沉,旋律悲壮。但有一首诗例外,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齐读课题,谁能说说诗题的意思。预习作业23.诗人写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了解吗?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喜讯,诗人心情如何?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再读课题。

  第二板块:朗读古诗预习作业1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检查反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相机指导正音。

  3.想一想这首诗的体裁形式是什么?

  第三板块:理解诗意

  预习作业3

  1.昨天大家己经预习了这首诗中的词了,谁来展示一下你的预习成果。

  2.任务驱动

  学习单一:

  ①读读诗句,看看插图,写写每行诗句的意思。

  ②在你觉得有难度的诗句旁加上“?”。

  ③写完后小组交流,尝试解决你的问题。

  ④自学时间:6分钟

  3.学生先自主后合作交流,教师巡视。

  4.导学:在理解诗句的意思时,要字字到位,语句尽量通顺。

  第四板块:体悟诗情

  1.诗人写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了解吗?师介绍背景

  2.让我们看看八年战乱诗人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吧。指名读《春望》。这首诗是诗人在逃难的路上,被叛军所虏时所作。诗人被囚禁在长安,长达七年之久,深受战争之苦。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

  3.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此时,他的心情如何?

  4.哭过之后,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到这些,诗人又是怎样的心情?描绘一下你见到的诗人和他妻子欣喜若狂的样子。

  5.语言训练:

  白发苍苍的诗人在大白天里放歌纵酒,是因为他听到了——,看到了——,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故乡。回乡的路上有——做伴,有——做伴,还有——做伴……

  6.你能从诗句中找出关键的词说说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吗?

  第五板块:读懂诗人,练习背诵1.李白曾有一句诗,和杜甫的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故乡就在眼前,美景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让我们一同感受归心似箭的诗人轻快、愉悦的心情。齐读最后两句诗。

  2.诵读感悟,读懂诗人。让我们边读边听边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来到诗人身边,再次感受诗人的狂喜,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谁愿意把这首诗完整地读给大家听?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3.这个喜讯让诗人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喷薄而出,写就了生平第一首快诗。让我们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

  第六板块:布置作业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完成《补充习题》一、二(1)(3)、三(2)。

  课后作业:

  1.再找几首杜甫的诗读一读。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诗的意思。

  3.《一课一练》一(1)(2)、二(1)、三。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的教案 8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意境。

  2.诵读古诗,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词析句,提高对古诗的欣赏水平

  教学方法:

  以读促悟,悟中品读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延伸导入

  课前同学们背了那么多古诗,背得那么投入,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七言诗,也是杜集中一篇别具风神的佳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初读古诗,了解背景

  1.请同学们看书或看大屏幕自己出声读一读这首诗。

  2.交流初读后的感受,提出疑问。

  3.结合题目了解背景。

  (诗题写到了当时的一个历史事件,关于这一事件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所处的境地,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课前谁搜集资料有所了解,请给大家讲一讲。)

  三、自由读诗,引发思考

  1.学生自由读诗,读通读顺,试着读出诗人高兴、喜悦的心情来。

  2.指名朗读,评价促思。

  (听了刚才同学的朗读,大家都感到这首诗的内涵没有读出来,有什么好办法把这首诗读好呢?)

  3.学生交流独特的学习方法,教师加以肯定和点拨。

  四、研读古诗,品评赏析

  1.请同学们深入诗歌中细细读一读,品一品,对哪一两句感兴趣,就重点研读一下这两句。

  2、自由研读,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读后评,评促悟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诗文的感悟和体验。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自己的理解,不断提高古诗的欣赏水平。)

  五、课外研读,提高积累

  同学们学诗的兴致这样高,老师为大家再推荐杜甫写的另外一首诗歌《春望》,希望同学们运用刚才的学诗方法,好好研读一下,作为课外积累。

  六、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喜极而泣

  欣喜若狂

  忘乎所以

  归心似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的教案 9

  教学目的

  1、学习2个生字,正确读写“涕泪”、“洛阳”。

  2、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诗人与写作背景。

  1、教师吟诵古诗学生说感受。

  2、导入课题:这首诗是我国伟大诗人杜甫所作,题目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理解诗题的意思。

  4、知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使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积极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南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即使对着春日的花鸟也会心痛得流泪。

  忽然有一天传来了收复蓟北的喜讯,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于是喷薄而出人生第一首快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新词。

  三、检查反馈。

  1、蓟北涕泪喜欲狂巫峡襄阳洛阳

  2、指名读课文,学生评议,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四、再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自由说。

  2、汇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再看夫人和孩子,哪还有一丝忧伤?我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在大晴天里防声歌唱,纵情饮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五、三读古诗,体会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和思想感情。

  1、学生自由读诗,体会。

  诗中哪些词句体现了诗人“喜欲狂”的心情,用~~画出来。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生汇报

  六、品读古诗,背诵古诗。

  1、你认为这首诗写得好吗?说说你的看法。

  2、如果当时流落他乡的是你,听到这种好消息,你会怎样表达你的心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七、质疑。

  八、比较《示儿》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的异同。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爱国情怀,但表达的方式不相同。

  《示儿》————→悲《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喜

  九、教材拓展:

  1、读古诗《春望》,想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你还知道杜甫的哪些诗?

  十、作业:

  自找一首杜甫的诗,自学后背下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的教案 10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领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㈠导入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春望》还记得吗?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见了诗人在八年的安史战乱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接進平息的消息,诗人惊喜若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1、出示课题(指名读,解题)

  2、齐读课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㈡初读,了解大意

  1、正确朗读诗

  ①在预习时老师要求同学们能正确朗读这首诗,做到了吗?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②生评价。

  ③指导读妻子(zǐ)生读,师读,比较

  ④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2、在诗句中理解词语

  ①读中体会

  (忽传、初闻、涕泪、却看、愁何在、漫卷、青春)

  ②师生讨论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

  板书:喜欲狂

  ㈢细读,品诗

  1、过渡:是的,忽传的佳音,使诗人惊喜欲狂,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诗中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呢?我们怎样才能在诗中体会到一边读一边闭着眼睛去想像去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2、学生自由体会

  3、学生自由表达

  4、出示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小结: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5、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6、指名读

  7、背诵(师引背齐背)

  ㈣联系生活,激情练笔

  ㈤学一带一

  ㈥指导课外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的教案 11

  设计理念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产生对富有象外之象的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韵味气势的简练诗语有敏感,能产生对富有丰富内涵的美妙诗语的敏感。指导学生沿着诗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其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言语积淀成为学生语感的过程。

  教学设计流程

  一、激情导入,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一首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2.出示杜甫图片。今天,我把杜甫给请来了!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用最隆重的方式欢迎他的到来!(生鼓掌)

  3.你了解他的生平吗?谁能简单地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被誉为诗圣)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同学们交流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的当时的社会背景)板书:知背景

  二、自学古诗,读通顺

  1.导语: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出示诗全文)

  2.分组自学古诗。

  (1)询问学生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2)每组安排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提出要求: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jiaoshi/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汇报员把本组同学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3.学生汇报。师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语:涕泪妻子青春放歌纵酒漫卷

  4.知识讲解: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北,洛阳在河南,跨越了三个省,诗人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引生说杜甫心情很高兴)

  5.生读诗,背诗。

  三、深读诗文,悟诗境

  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曾流过泪。出示挂图(战马、铁蹄、国破山河),播放音乐加以配合入境。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哪些人倒在了敌人的铁蹄之下?

  2.现在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了,你们开心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呢?(喝酒、放歌、流泪、写诗)

  3.请生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请生评价。

  4.全班配乐读诗(一人一句);教师参与其中示范朗读;生齐读。

  5.让学生带着充分的`情感背诵这首诗。

  四、拓展延伸,升诗情

  1.小结:对于每个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好历史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国的人来说,杜甫应该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偶像!让我们再次用最隆重的方式表达我们对杜甫最崇高的敬意!(鼓掌)

  2.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读一读吗?

  3.出示《春望》。建议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想想这首诗与课文的内容、主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的教案 12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并学习分析鉴赏古诗。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并学习分析鉴赏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与诗人对话,揭题读题解题意。

  1、同学们,在我国诗坛上有一位诗人与李白齐名,被尊为“诗圣”,他的诗被人们称为“诗史”,他是谁?你对杜甫了解多少?(交流杜甫的资料)

  能背一首他的诗吗?(交流杜甫的古诗)

  2、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齐读课题)

  3、释题: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闻”“听说”,不同于现在的“用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这种类型题目中还有。哪一个呢?(河南河北)那“河南河北”指的是哪里?是河南省与河北省吗?(指的是黄河的南北两岸,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谁能连起来把课题的意思说一遍。

  二、与文本对话,质疑问难解诗意。

  1、学古诗,首先要读准字音。谁能提示大家诗中那些字的音容易读错?(涕、子、裳、卷)指名读。生评。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2、学习一首古诗光会朗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正确理解诗句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自主学习!出示自学要求:同学们可以借助工具书由词到句理解诗意。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做上记号。

  3、质疑问难。说说古诗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协同解决。(妻子、青春、白天、漫卷)

  4、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生评。

  5、把对这首诗的理解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去!(指名读、齐读)

  三、与诗篇对话,体验感悟解诗情。

  1、学习古诗,除了知道了其中的意思之外,我们还要进行品读。接下来我们就来品一品。但是在品读之前我们一起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诗背后的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那是什么事件吗?

  (交流“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

  过渡:“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

  出示: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述“安史叛年十年残暴,每到一处就抢掠民财,烧毁房屋,甚至把杀人当作儿戏,叛军进入长安后,大抢3天,长安成了一片火海。在安禄山军队的暴行下,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镇村庄变成了一片瓦砾废墟。

  诗人杜甫为了躲避战乱,才流离失所,贫困潦倒,而且一家人的生命时常受到威胁。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诗人所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当时的心情呢?(喜)

  2、你从哪些诗句或者词语中体会到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呢?把你的理解写在这句诗的旁边。

  预设:

  (1)初闻涕泪满衣裳。

  早上我们也学习了另外一首杜甫的名篇《春望》。“初闻涕泪”中的“泪”与《春望》中“惑时花溅泪”的“泪”有什么不一样呢?

  (板书:喜极而泣)

  教师引读诗句1、2句,这是一种喜悦的泪……这是一种悲喜交集的泪……这是一种喜极而泣的泪……

  (2)却看妻子愁何在。

  抓住“愁何在”:曾经妻子和孩子他们愁的是什么呢?

  现在好了,官军收复失地,他们不再为这些而犯愁了!齐读!

  (3)漫卷诗书喜欲狂

  对于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来说对书定会非常珍爱,可是杜甫却是“漫卷诗书”,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像一下诗人及家人欣喜若狂的样子。

  从此以后,不必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可以家人团聚,尽享安详的生活,怎不让诗人欣喜若狂。

  (板书:欣喜若狂)指名读3、4句,生评,齐读。

  (4)白日放歌须纵酒

  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

  (板书:放歌纵酒)

  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是喜到极致,忘乎所以了。请你带上这样的无以名状的快乐情感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指名读5、6句,练读,全班读。

  2、听到胜利喜讯,诗人想到了什么?从那些词句看出来的?让我们看看从剑外到洛阳是怎样的千里迢迢? (课件)说说诗人回乡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从四川剑外到故乡洛阳。跨越了四川、湖北、河南三个省份,在作者看来却如此轻松,为什么?诗人思绪飞扬,他的心早已飞到千里之外的洛阳。(板书:归心似箭)

  在归心似箭的杜甫看来,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故乡就在眼前——(教师引读7、8句),美景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女生齐读7、8句(到巫峡了),男生齐读(到襄阳了),全班齐读(洛阳到了)。

  3、升华情感。现在杜甫看到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平息了,他终于可以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了,能不欣喜若狂吗?那么诗人只是为能重返故里而欣喜若狂吗?(板书:爱国)所以大家都称他为爱国诗人。

  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吧!(配乐齐读)

  让我们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配乐齐读)

  让我们带着对这位爱国忧民的诗人的无比崇敬再来读诗!(配乐齐读)

  四、课外阅读,开拓视野懂诗人。

  1、背诵这首诗。小结学法!

  2、回乡后的杜甫是否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呢?找几首安史之乱以后杜甫的诗读一读,体会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和情感,想想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诗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的教案】相关文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07-19

六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设计07-29

闻气味的鼻子小班教案10-24

教官军训总结范文08-21

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教案反思(精选10篇)11-30

教官军训总结3000字06-10

土地收储报告说明09-17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初中语文教案08-31

有关教官军训的心得体会07-18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