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我是你的儿子》教案

《我是你的儿子》教案

时间:2025-09-25 09:45:38

《我是你的儿子》教案(通用7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是你的儿子》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是你的儿子》教案(通用7篇)

  《我是你的儿子》教案 1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住人物的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7个词语的意思。

  3.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各段大意。

  4.感受焦裕禄同志与群众心贴心,忘我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崇高品质。

  教学时间 3教时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了解大意;并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揭题、审题。

  题目为什么要加引号? “我是你的儿子”一般是谁对谁说的?课文里是谁对准说的?

  二、简介焦裕禄同志的生平。

  焦裕禄(1922—1964),山东淄博人。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区长、区委副书记、县委书记。1962年12月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任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粮食大幅度减产。他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发扬大无畏革命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发动全县干部群众,对自然灾害进行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病人仍忍受剧痛,坚持工作,被群众誉为“党的好干部”。

  三、听课文录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四、自学生字、词。

  1.自学生字表中的生字,掌握字的音、形,注意“裕、禄”的偏旁。

  2.默读课文,划出新词和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五、检查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六、自由朗读课文,了解大意,理解文章脉络。

  1.课文主要写谁?

  2.写他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

  小结:课文主要写焦裕禄同志在大风雪的日子里,冒风雪,顶肝痛,挨村访贫问苦的事。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焦裕禄的,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

  七、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预习课后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逐段读议,找出和分析人物言行。

  教学过程

  一、读议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划出描写焦裕禄行动和语言的句子。

  板书:行动电灯亮了—夜

  语言不能……应该……应该……

  2.理解:县委书记焦裕禄房子里的电灯也亮了一夜。

  3.思考:风雪之夜,焦裕禄心里想的是什么?什么事让他焦急?他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风雪之夜,焦裕禄的心里牵挂着全县的人民群众,尤其是生活困难的农产。他会想:那些破旧的住房在大雪压顶时会不会倒塌;缺衣少被的老人孩子会不会冻坏:大雪封门,无处求食;那些缺粮户有吃的吗?无儿女或贫病交加的孤寡老人,残疾人,有人照顾吗?这些生活贫困的群众心里在想些什么,对来年的生产和生活怎样打算……焦裕禄会查看资料,弄清哪些乡村困难大,需要立即去帮助,县委需要采取什么行动,派哪些干部到哪些地方去……)

  4.仔细琢磨句子:一夜乱风下雪与一夜电灯亮,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关系的,课文中主要靠哪个词把两者联系起来? (也)

  这个“也”在句子中表示什么意思?

  5.思考:一夜风雪,焦裕禄焦急得一夜睡不着,从他这一行动,你体味到什么?

  6.理解:“在大雪堵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烤火。”

  7.思考:“大雪堵门口”的情景怎样? “大雪堵门”时候群众生活会怎样?

  8.引读焦裕禄的语言。

  9.句式练习:

  按焦裕禄的思想填写下表。

  ┌─┬────┬──────┬──────────┐

  │ │大雪堵广│ │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

  │ ├────┤ ├──────────┤

  │在│暴雨成灾│的时候,我们│ │

  │ ├────┤ ├──────────┤

  │ │ │ │ │

  └─┴────┴──────┴──────────┘

  10.为什么说简短的几句话,像刀刻一样印在每个同志的心上?

  11.你从焦裕禄的言行中体会到他心里牵挂着的是人民群众,同群众心连心的高尚品质。

  二、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划出描写焦裕禄行动和语言的句子。

  2.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来学习这一段,从人物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重点理解词语:“动情”、“噙”,“安慰”。

  句子:他那顶棉帽子的耳巴忽闪忽闪的,渐渐地消失在茫茫雪海中。”

  提示:“忽闪忽闪的耳巴”是焦书记干什么时候的形象?说明他出了许楼村又怎样?全句表现了什么?

  小结:这是一个人物特征形象描写的句子,它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更加突出了人物的高大形象。

  三、作业:仔细观察插图,进行说话写话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概括各段大意,.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教学过程

  一、读全文,概括各段大意。

  1.自由朗读各段,并各自概括自然段意。

  2 指名回答各自然段意。

  3.利用归并法来归并各段。

  4.概括各段大意。

  二、.总结全文,复习单元提示。

  1.默读全文。

  2.质疑问难(同学之间互相解决,老师点拨。)

  3.对照单元阅读提示并提问:焦书记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个人?你通过焦书记的言行,看到焦书记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

  4..总结:这单元我们学习了两篇写人的文章,学会了抓人物言行,看人物内心世界,概括人物特点的方法,正因为这样,我们才知道焦裕禄同志愿作劳动人民忠实的儿子,为人民群众尽心竭力服务的高尚情操,这也就是我们要学习他的根本所在。

  5.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次齐读全文。

  三、作业。

  完成作业本上的各题。

  附:板书

  行动 语言

  电灯亮了一夜 ┌───┐ 不能……应该……应该……

  迎着风雪向前 │人 民│ 问寒问饥

  走进低矮柴门 │的 好│ 我是你儿子

  │干 部│

  │焦裕禄│

  └───┘

  参考资料:

  一、关于课后题

  第1题(1)风雪之夜,焦裕禄心里牵挂全县的人民群众,他会想:那些破旧的民房会不会倒塌,老人孩子会不会冻坏?那些缺粮户有吃的吗?那些孤寡老人、残疾人有人照顾吗?县委需要采取什么措施?派哪些干部到哪些地方去……

  (2)第二天焦裕禄对县委干部说:“同志们在大雪堵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去烤火,共产党员应该出现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应该出现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刻。”

  焦裕禄同志冒着风雪,顶着肝痛挨村逐产访贫问苦,愿作孤苦老人的儿子,这些言行反映了焦裕禄同志有与群众心连心,忘我地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

  第2题(1)说明焦裕禄同志在风雪夜牵肠挂肚想着人民群众。

  (2)我们当干部的不能光图自己舒服而不顾群众的饥寒。

  (3)说明焦裕禄同志挨村挨户访贫问苦,为解决群众的疾苦而东奔西走。

  《我是你的儿子》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 “褐、糙、疚” 等 8 个生字,会写 “瘦、牵、暖” 等 10 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圈画关键词、分角色朗读,体会文中儿子对母亲的关爱与愧疚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子间的真挚情感,学会体谅父母,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家人的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中体现儿子关爱母亲的具体事例,体会人物情感。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将文中的亲情感悟转化为自身行动。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生字词、课文插图、母爱相关短视频);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句。

  四、教学过程(1 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 分钟)

  播放短视频:画面呈现孩子帮妈妈捶背、妈妈为孩子缝衣服等日常亲情场景,配轻柔音乐。

  提问引导:“视频里的画面让你想到了自己和妈妈的哪些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我是你的儿子》,也藏着一段温暖的母子故事,一起走进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0 分钟)

  自由朗读:学生借助拼音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字词教学:

  出示生字 “褐、糙、疚” 等,指名认读,重点指导 “糙”(平舌音)、“疚”(声调为四声)的读音;

  结合课文语境理解 “粗糙”“愧疚” 等词,如 “妈妈的手很粗糙”,让学生摸一摸自己和妈妈的手,感受 “粗糙” 的.含义。

  再读课文:指名分段朗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音、停顿,确保朗读流利。

  (三)精读课文,感悟亲情(20 分钟)

  整体感知:提问 “课文主要写了儿子和妈妈的哪两件事?”(儿子发现妈妈手粗糙,想帮妈妈买护手霜;儿子没考好,妈妈却温柔鼓励)。

  聚焦 “买护手霜” 片段:

  圈画关键词:让学生找出描写妈妈手的句子(“妈妈的手又褐又糙,像老树皮”),和描写儿子心理的句子(“我鼻子一酸,心里很愧疚”);

  分角色朗读:男生读儿子的心理活动,女生读妈妈的对话,体会儿子看到妈妈粗糙的手时的心疼与愧疚。

  聚焦 “考试失利” 片段:

  小组讨论:“妈妈知道儿子没考好,是怎么做的?这体现了妈妈怎样的爱?”(妈妈没有批评,而是说 “没关系,下次努力”,体现了妈妈的包容与鼓励);

  联系生活:“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当时妈妈是怎么对你的?你心里是什么感受?” 鼓励学生分享真实故事。

  (四)总结升华,指导实践(8 分钟)

  情感提炼:“读完课文,你觉得文中的儿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妈妈又是一个怎样的妈妈?”(儿子懂事、孝顺;妈妈温柔、慈爱)。

  行动倡议:“现在你知道了怎样做一个懂事的孩子,课后可以帮妈妈做一件小事,比如捶背、洗碗,并把过程和感受写在日记本上。”

  (五)板书设计

  我是你的儿子

  儿子:心疼妈妈(买护手霜)→ 愧疚

  考试失利→ 被妈妈鼓励

  妈妈:手粗糙→ 勤劳

  包容鼓励→ 慈爱

  (核心:母子情深,学会感恩)

  《我是你的儿子》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课文生字词,能概括课文主要情节;分析文中儿子和母亲的人物形象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品析细节描写,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体会母子间的双向奔赴的爱,培养感恩意识与责任担当。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细节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分析儿子和母亲的形象。

  难点:理解 “母子之爱” 的双向性,即儿子对母亲的心疼与母亲对儿子的包容。

  三、教学准备

  课文细节描写片段卡片;

  人物形象分析表格(提前打印发给学生)。

  四、教学过程(1 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5 分钟)

  指名复述课文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补充完整。

  导入:“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课文中的'亲情,今天我们更进一步,看看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让儿子和妈妈的形象变得鲜活的。”

  (二)聚焦细节,分析人物(25 分钟)

  分发人物形象分析表格( columns:人物、细节描写句子、形象特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小组汇报,教师点拨:

  分析 “儿子” 形象:

  细节 1:“我悄悄攒了两周的零花钱,想给妈妈买一支护手霜”(动作、心理描写,体现儿子懂事、孝顺);

  细节 2:“我低着头,不敢看妈妈的眼睛,小声说‘妈,我没考好’”(动作、语言描写,体现儿子的愧疚与诚实)。

  分析 “母亲” 形象:

  细节 1:“妈妈笑着摸了摸我的头,说‘没关系,妈妈知道你努力了’”(动作、语言描写,体现母亲的温柔、包容);

  细节 2:“妈妈的手总是在不停地忙,洗衣、做饭、扫地,从早到晚”(动作描写,体现母亲的勤劳、无私)。

  教师小结:“作者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孝顺懂事的儿子和一个勤劳慈爱的母亲,这就是细节描写的魔力。”

  (三)深入探究,体会 “双向的爱”(10 分钟)

  提问:“课文中只有儿子爱妈妈吗?妈妈的爱体现在哪里?这种爱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儿子心疼妈妈的手,想买护手霜;妈妈包容儿子的失利,鼓励他 —— 这是母子之间互相体谅、互相爱着对方的‘双向奔赴’。”

  拓展思考:“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双向的爱’的例子?” 指名分享,教师点评。

  (四)总结方法,拓展迁移(8 分钟)

  总结人物分析方法:“今天我们通过找细节描写、品人物言行,分析出了人物形象,以后读其他文章,也可以用这个方法。”

  拓展作业:“选择你身边的一个家人,观察他的一个日常细节(比如爸爸修理东西的动作、奶奶做饭的样子),用几句话描写下来,并分析他的形象特点。”

  (五)板书设计

  我是你的儿子 —— 人物分析

  儿子:懂事、孝顺、诚实(细节:攒钱买护手霜、低头认错)

  母亲:勤劳、温柔、包容(细节:摸头鼓励、不停忙碌)

  方法:找细节→品言行→析形象

  核心:双向的爱

  《我是你的儿子》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 “滋、润、牵、挂” 等 8 个生字,会写 “母、亲、关、怀”4 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 “儿子对母亲的牵挂” 这一核心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图片联想等方式,感受课文中母子互动的温暖场景,学习用简单语言描述自己与母亲的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母爱与亲情的珍贵,愿意主动为母亲做力所能及的小事,如帮妈妈捶背、整理房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读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子间的亲情。

  难点:将课文中的情感迁移到生活中,表达对母亲的爱。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课文插图、母子互动短视频、生字词卡片。

  实物道具:妈妈的'围巾、孩子的玩具(如课文中提到的 “小木马”)。

  四、教学过程(1 课时)

  情境导入(5 分钟)

  播放短视频:画面中呈现妈妈帮孩子穿衣服、孩子给妈妈递水杯的日常场景,提问:“视频里的妈妈和孩子在做什么?你们和妈妈之间有没有这样温暖的小事呀?”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引出课文《我是你的儿子》。

  初读课文,识字学词(15 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圈出生字词,标注不理解的地方;

  (2)利用生字卡片,采用 “开火车读”“指名读” 等方式,带领学生认读 “滋、润” 等生字,重点讲解 “牵” 字的笔顺(宝盖头 + 秃宝盖 + 牛),通过 “牵手” 的动作记忆字形;

  (3)分组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15 分钟)

  (1)出示课文插图(母亲在田埂上劳作,儿子远远跑来递水),提问:“图中的儿子为什么要给妈妈递水?他心里在想什么?”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妈妈在太阳下干活,一定渴了”);

  (2)角色扮演:请两名学生分别扮演 “妈妈” 和 “儿子”,还原课文中 “递水”“擦汗” 的场景,其他学生观察并说说 “儿子的动作里藏着对妈妈的什么感情”;

  (3)小组讨论:“如果你是课文里的儿子,除了递水,还会为妈妈做什么?” 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言,如 “帮妈妈拿农具”“陪妈妈说话”。

  拓展延伸,情感表达(7 分钟)

  (1)“亲情小任务”:让学生拿出画纸,画一幅 “我和妈妈的温暖瞬间”,并配上一句简单的话(如 “妈妈,我爱你”);

  (2)分享展示:邀请 3-4 名学生上台展示画作,讲述自己和妈妈的故事,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

  课堂小结(3 分钟)

  教师总结:“课文里的儿子用递水的小事表达对妈妈的爱,我们也可以用画画、帮忙做事的方式爱妈妈。希望大家每天都能让妈妈感受到你们的关心!”

  五、板书设计

  我是你的儿子生字:母亲关怀滋润牵挂亲情小事:-儿子→妈妈:递水、擦汗-我们→妈妈:捶背、整理房间

  《我是你的儿子》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 “疲惫”“欣慰” 等词语的含义,能找出课文中描写母亲外貌、动作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 “抓关键词”“对比阅读” 等方法,深入体会儿子对母亲的体谅与关爱,学习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亲情中 “双向的爱”(母亲对儿子的付出、儿子对母亲的回报),学会用具体行动感恩母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细节描写,理解母子间的情感互动。

  难点:体会 “儿子的懂事” 背后对母亲的深刻理解,学会在生活中体谅父母。

  三、教学过程(1 课时)

  复习导入(5 分钟)

  回顾三年级学过的亲情主题课文(如《妈妈的账单》),提问:“那些课文里的孩子是怎样爱父母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我是你的儿子》里,儿子的爱藏在哪些细节里呢?”

  精读课文,抓细节品情感(20 分钟)

  (1)找 “母亲的`辛苦”:让学生默读课文,用 “△” 标出描写母亲劳作的句子,如 “妈妈的额头渗着汗珠,衣服湿了一大片”,引导学生分析:“从‘汗珠’‘湿衣服’能看出妈妈工作怎样?”(辛苦、劳累);

  (2)找 “儿子的懂事”:用 “波浪线” 标出儿子的动作和语言,如 “儿子踮着脚,把水壶举到妈妈嘴边”“妈妈,我帮你背农具吧”,小组讨论:“‘踮着脚’‘举’这些动作,说明儿子是个怎样的孩子?”(体贴、心疼妈妈);

  (3)对比分析:出示母亲 “疲惫的眼神” 和看到儿子时 “欣慰的笑容” 的句子,提问:“妈妈为什么会从疲惫变得欣慰?” 引导学生理解:儿子的关心让母亲感受到温暖,体现 “双向的爱”。

  写法探究,学细节描写(10 分钟)

  (1)教师举例:“课文用‘渗着汗珠’‘湿了一大片’这些细节,让我们仿佛看到妈妈辛苦的样子。如果只写‘妈妈很辛苦’,会有这样的效果吗?” 对比后总结:细节描写能让文章更生动、情感更真实;

  (2)小练笔:“请用 1-2 个细节,描写妈妈为你做的一件事,如‘妈妈帮你缝扣子’‘妈妈给你热牛奶’”,学生动笔写作,指名分享。

  情感升华,践行感恩(12 分钟)

  (1)“亲情访谈”:请学生说说 “妈妈最近一次为你辛苦是什么时候?你当时做了什么?”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是否体谅过妈妈的辛苦;

  (2)“感恩行动卡”:发放卡片,让学生写下 “本周我要为妈妈做的 3 件小事”(如 “帮妈妈洗碗”“提醒妈妈少看手机”),并承诺完成后和同学分享。

  四、板书设计

  我是你的儿子母亲的辛苦:汗珠、湿衣服(细节描写)→付出儿子的懂事:踮脚、举水壶、帮背农具→回报双向的爱:母亲欣慰→儿子体贴

  《我是你的儿子》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梳理课文叙事脉络(“母亲劳作 — 儿子送水 — 母子对话 — 共同回家”),分析人物形象(勤劳的母亲、孝顺的儿子)。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朗读品味、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悟亲情的内涵,学习通过叙事表达情感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 “亲情不仅是接受爱,更是回报爱”,学会用真诚的语言和行动与父母沟通,化解亲子间的小矛盾。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叙事脉络,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叙事中的情感。

  难点:将课文中的亲情感悟转化为生活中的感恩行动,学会理解父母的辛劳。

  三、教学过程(2 课时,第 1 课时)

  导入:亲情话题讨论(8 分钟)

  提问:“提到‘妈妈’,你们最先想到的.一个画面或一句话是什么?” 学生自由分享后,教师小结:“每个人的妈妈都有不同的样子,但她们的爱都藏在日常小事里。今天我们走进《我是你的儿子》,看看这对母子的故事里藏着怎样的爱。”

  梳理脉络,感知故事(15 分钟)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用 “//” 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同桌交流后全班明确:

  ① 母亲在田埂劳作(第 1-3 段);

  ② 儿子送水到田间(第 4-6 段);

  ③ 母子对话诉真情(第 7-9 段);

  ④ 牵手回家暖人心(第 10-11 段);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不同段落的情感(如第 1-3 段的 “辛苦”,第 7-9 段的 “温暖”),教师点评指导。

  分析形象,品析语言(17 分钟)

  (1)小组合作:围绕 “母亲是个怎样的人?儿子是个怎样的人?” 展开讨论,从课文中找依据,完成表格:

  四、教学过程(第 2 课时)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5 分钟)

  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勤劳的母亲和孝顺的儿子,这节课我们思考:这个故事为什么能让我们觉得温暖?作者是怎样通过叙事传递情感的?”

  探究写法,学习表达(15 分钟)

  (1)讨论:“课文没有直接说‘妈妈爱儿子’‘儿子爱妈妈’,但我们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作者是怎么做到的?” 引导学生发现:通过 “动作描写”(递水、围围巾)、“场景描写”(田埂、夕阳下的身影)传递情感,这种 “藏情感于叙事” 的方法更显真实自然;

  (2)小练笔:“请用 100 字左右,通过一个具体的动作或场景,写出你和父母之间的一次温暖互动,不直接说‘爱’字”,学生写作后小组内分享点评。

  联系生活,情感升华(15 分钟)

  (1)“亲子矛盾小调查”:让学生匿名写下 “最近和父母发生的一次小矛盾”(如 “妈妈不让我玩手机”“爸爸批评我作业慢”),教师随机抽取几份,引导学生从 “父母的角度” 分析原因(“妈妈不让玩手机,可能是担心影响你的视力”);

  (2)“感恩行动倡议”:组织学生制定 “一周亲情计划”,如 “每天和妈妈聊 10 分钟学校的事”“周末和爸爸一起做饭”,并鼓励学生记录过程与感受,下周班会分享。

  课堂总结(5 分钟)

  教师总结:“《我是你的儿子》用简单的故事告诉我们,亲情藏在‘递一杯水’‘围一次围巾’的小事里。希望大家能像课文里的儿子一样,用细心和行动,让父母感受到你们的爱。”

  五、板书设计

  我是你的儿子叙事脉络:劳作→送水→对话→回家人物形象:母亲(勤劳、坚韧)儿子(孝顺、细心)表达方法:动作描写、场景描写→藏情感于叙事亲情启示:接受爱→回报爱

  《我是你的儿子》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深入分析课文中 “田埂”“夕阳” 等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 “亲情是责任与守护” 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深度研讨,将课文主题与 “成长”“责任” 关联,培养批判性思维与情感共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 “随着成长,对亲情的理解会从‘接受’转向‘担当’”,学会主动承担家庭责任,用成熟的方式关爱父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深化对 “亲情即责任” 的理解。

  难点:结合自身成长经历,体会 “从被照顾者到照顾者” 的角色转变,理解责任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1 课时)

  意象导入,引发思考(7 分钟)

  出示课文中的两个场景图:① 母亲在田埂上劳作的背影;② 夕阳下,儿子牵着母亲的手回家。提问:“‘田埂’和‘夕阳’只是普通的景物吗?它们可能象征着什么?”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意象的深层含义。

  深度研讨,深化主题(20 分钟)

  (1)意象分析:

  “田埂”:提问 “母亲为什么要在田埂上辛苦劳作?”(为了家庭、为了儿子),明确 “田埂” 象征 “母亲的责任与付出”;

  “夕阳”:分析 “夕阳下牵手回家” 的场景,提问 “这个场景给人什么感觉?”(温暖、安稳),明确 “夕阳” 象征 “亲情的.守护与陪伴”;

  (2)主题深化:讨论 “课文中的‘儿子’从‘送水’到‘帮背农具’,再到‘牵手回家’,他的行为变化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儿子在成长,从 “心疼母亲” 转向 “主动承担”,体现 “亲情中的责任传承”。

  对比阅读,拓展思考(10 分钟)

  引入朱自清《背影》中 “父亲买橘子” 的片段,提问:“《背影》中的父亲和本文中的母亲,都在为孩子付出;《背影》中的‘我’和本文中的‘儿子’,都在体会父母的爱。两者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本文中的儿子更主动地 “回报”,而《背影》中的 “我” 更多是 “感动”,进而思考 “成长中,我们如何从‘感动’走向‘行动’”。

  联系成长,践行责任(8 分钟)

  (1)“我的责任清单”:让学生写下 “作为家庭的一份子,我能承担的责任”,如 “管理好自己的学习,不让父母操心”“主动分担家务,减轻父母负担”;

  (2)分享交流:邀请 2-3 名学生上台分享清单,教师鼓励学生将清单落实到行动中,定期反思调整。

  四、板书设计

  我是你的儿子意象象征:-田埂→母亲的责任与付出-夕阳→亲情的守护与陪伴主题深化:儿子:心疼母亲→主动承担→责任传承成长启示:从“接受爱”到“担当爱”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