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的结构的教学设计
原子核的结构的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
2、理解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3、掌握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间的关系。能进行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间的简单计算
4、理解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会判断同位素
能力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处理、概括总结能力
2、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通过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学习态度
4、通过放射性同位素作用的自学和查阅,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学习重点:原子核的结构,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及同位素的判断
学习难点:原子核的结构及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
教法:模型展示、多媒体动画模拟、问题推进、对比归纳
学法:交流研讨、比较归纳、练习巩固
[引入]初中我们学习了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那么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在原子中的相对关系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重温一下著名的卢瑟福实验。
[多媒体动画演示1]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及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实验,总结现象,分析现象并思考问题:
1、大部分粒子穿过金箔不偏转,说明了什么?
2、少数粒子被偏转,个别粒子被反射分别说明了什么?
3、试想象推测原子的结构模型
[多媒体演示2]展示卢瑟福的解释:
原子: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核式原子模型”,较好的解释了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关系,那么,原子核内部的结构又是怎样的? 【多媒体演示3】
学习目标1
一、原子核
核素1、原子核的构成
[交流研讨]9·阅读p3表格,分析电子、质子、中子的基本数据表,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微粒电子质子中子质量(kg)9.109×10-311.673×10-271.675×10-27相对质量0.0005481.0071.008电量(c)1.602×10-191.602×10-190电荷-1+10
1、电子、质子各带何种电荷?中子带不带电?为什么原子呈电中性?
2、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和电子数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3、原子的质量主要由哪些微粒决定的?
4、若忽略电子的质量,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试推测原子的相对质量的数值与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关系。
[学生总结]回答问题1、2
[多媒体演示4]结论: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思考]以上关系式是否适合所有的微粒?(以na+、cl-为例进行分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na+cl-
注意:以上关系式只适用于原子,不适用于阴阳离子。
[学生总结]回答问题3、4结论
(2):原子中各微粒之间的关系:质子数(z)+中子数(n)=质量数(a)[学生阅读p3-p4第一段]掌握质量数和azx的意义: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
跟踪练习:判断正误:(1)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氧元素的质量数是162.
(3)符号为baxn-的微粒,核电荷数是 ,中子数是 ,电子总数是 。
符号为baym+的微粒,核电荷数是 ,中子数是 ,电子总数是 。
【原子核的结构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原子的结构教学反思02-03
《标牌设计》的教学设计03-14
旋转的教学设计02-16
《茶经》教学设计02-18
《国殇》教学设计12-11
《赛马》的教学设计05-21
国庆的教学设计03-19
映山红的教学设计03-19
颐和园精选教学设计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