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物种起源》导学教案设计

《物种起源》导学教案设计

时间:2025-01-16 14:49:58

《物种起源》导学教案设计(精选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种起源》导学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物种起源》导学教案设计(精选6篇)

  《物种起源》导学教案设计 1

  1.能够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重点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文章的结构层次

  2.欣赏品味难点作者的观点态度。

  3.德育目标:学习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教法读.讲.练

  教学内容与方法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请一位学生说出其所画的关键句,而后集体加以确认。

  明确:什么是关键句?有哪些类型?

  关键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体现了文章的旨趣,标示文章的思路,显示文章结构的特点。其类型为:

  A、从内容来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点示主要事理的语句。

  如:第1段“……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第2段“……这也是使我早日发表这个摘要的一个原因。”

  第4段“……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B、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结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内容,总提句、过渡句显示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的推进。

  如:第4段“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总提句清晰地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第5段“因此,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这个过渡句提示了下文的主要内容。

  第7段“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我又确信自然选择作用,它虽然不是物种变异的唯一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简明扼要地总结了进化学说的基本观点。

  C、从出现的频率来看,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句。一方面是作者着力要表达的观点需要强调,另一方面也用于显示层次。

  如:第4段、第6段、第7段都反复说“生物的各,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

  (2)如何筛选关键句?

  明确:从内容入手,找出中心句;从思路、结构入手,确认总提句、过渡句和总结句。

  3.欣赏品味

  思考:这篇“导言”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和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透过说明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怎样的一种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够体现这种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文字。

  学生讨论,圈点。

  明确:

  第1段,从“远航”(1831年)到“现在”,其间“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专心思考”、“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等等,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经二十几年,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

  学生法动

  请一位学生说出其所画的关键句,而后集体加以确认。

  学生思考

  1.什么是关键句?

  2.有哪些类型?

  3.如何筛选关键句?

  4.学生讨论,圈点。

  展

  示新

  目课

  标引

  与入

  导与

  学导

  达学标第2段,“华莱斯先生……一般结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并结合注释4,可以看出达尔文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3段,指出本书的缺陷,“还是摘要的性质”;说明今后的打算,“详尽地刊出”避免使别人“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反映出达尔文对理论著作严肃、审慎的态度及谦虚的精神。

  第4段,“仍然难以令人满意”表明作者决不轻率地作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第5段,“这类的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说明作者注重亲身实践的科学态度。

  第6段,“很不幸”“不得不简略”反映出不回避缺陷与不足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7段,“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我相信”、“我深信”、“我又确信”,这些突出地说明了达尔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毫不动摇的信念和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精神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板书:长期考察,实事求是,谦虚审慎,决不轻率,亲身实践,不避缺陷,毫不动摇

  课堂练习印发以下材料(或投影),课堂讨论完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982年,英国伊丽莎白皇家学院的科学家加德纳提出了一种新的学说,这一学说认为(a),鸟类和哺乳动物并不像传统观点所认为(b)的分别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而是起源于共的祖先—“哺乳鸟”。这一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共同祖先是2.25亿年前从古代爬行动物中分出来的,因而鸟类和哺乳动物的亲缘关系比爬行动物更接近。与众不同的是,加德纳提出这一学说时,并不像以往的动物进化研究者那样主要依据古代动物的化石资料,而是依据对不同动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的比较。

  画横线的句子中,两个“认为”所认定的内容各是什么?

  1.认为(a)

  2.认为(b)

  提示:本题考查对关键句的理解。回答两个“认为”所认定的内容,从本质上说,就是理解关键句的含义,把握两种不同学术见解。要正确回答两个“认为”所认定的内容,可以借助句子结构分析。画线句子是复杂单句,作为谓语“认为”所认定的内容是“鸟类和哺乳动物并不像伎观点所认为的分别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而是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哺乳鸟’。”“认为(a)”所认定的内容包括“不像”、“而是”两个侧面,也就是从否定和肯定这两个角度说的。“认为(b)”所认定的内容正好是“认为(a)”所否定的内容。可见“认为(b)”所认定的是“分别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

  整理成书的过程(1)长期考察

  写作经过提前发表的原因(2)实事求是

  (1—3)内容过简的说明(3)谦逊审慎

  物种由演变而来(4)决不轻率

  基本观点介绍研究的方法(5)亲身实践

  (4—7)家养变异的作用(6)不避缺陷

  强调观点的正确(7)毫不动摇

  测评矫正1.完成课后“练习”

  2.《琐忆》中鲁迅曾说:“进化论牵制过我,但也有过帮助。”怎样理解这句话?请加以思考。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片段。

  课堂板书设计:

  学生完成有关练习

  《物种起源》导学教案设计 2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的内容,深刻领会一些词句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训练学生筛选各种信息的能力,使筛选信息迅速、准确的要求落到实处。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学习达尔文为科学而不懈努力,严谨求实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训练学生筛选各种信息的能力,使筛选信息迅速、准确的要求落到实处。

  教学难点: 深刻领会一些词句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主要教会学生对信息的筛选能力的培养,教师指导,学生当堂进行操练之。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物种,即生物的种,指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起源,即生物怎样产生的。绪论,一种文体,一般用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 。

  二、介绍达尔文和他的《物种起源》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乘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 年的环球航行, 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及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是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1809 – 1882)论述生物进化的重要著作,出版于1859年11月24日。该书大概是19世纪最具争议的著作,其中的'观点大多数为当今的科学界普遍接受。在该书中,达尔文首次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他使用自己在1830年代环球科学考察中积累的资料,达尔文试图证明物种的演化是通过自然选择(天择)和人工选择(人择)的方式实现的。

  【教学总结】

  反思今天的课堂,我基本上满意,因为这篇课文的内容是我自己动脑思考挖掘出来的,按照我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的。我读懂了课文,理出了思路,把握了课文的重点,教起来心中有数,环节自然,也遵循渐进的原则。从学生的表现看,学生投入始终积极,不论个人解决问题,还是同位讨论,都能以较佳的状态进行。形式上有自学自读,有讨论回答纠错。我想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的训练。

  这节课我自己有所得,学生有所得。

  怎么上好一节课?标准很多。从自己的课堂我深刻认识到,教师自己必须钻研文本,读懂文本,读透文本,从自己的阅读感受中,体会学生的阅读体验,制定出学生能够跳一跳就能实现的教学目标。这是我以前没有经历过的。以前没有这么深入地阅读文本,往往是粗糙地读一遍课文,然后复制粘贴别人的东西,走进课堂,自己都没有自信。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教师必须要有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应该是多方面的。而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是一项基本功,一种基本能力。走过这么多年,我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深刻地认识到,解读文本是何等重要。没有深厚的解读文本的涵养,没有点石成金的功夫,成不了一个名优秀的语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上有突破,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就得把时间和功夫放在在钻研教材上,从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支撑点和突破口。

  挑战自我,需要勇气,当别人把时间放在了业余爱好上,放在了休闲上,放在放松上,自己还在一丝不苟而执着地钻研上,能坚挺得住吗?为了自己更好更快地发展,为了心中的梦想,为了前辈期待的目光,我会努力,我会坚守,我会一如既往,因为我找到了打开教学大门的一把钥匙,找到了钥匙,我还愁找不到出路吗?抬头见天,周身有阳,心中存方,脚下是路。

  《物种起源》导学教案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准确把握文本的主要信息。

  2、通过文本阅读引导学生感悟达尔文严谨的科学态度

  3、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方法

  2、引导学生感悟达尔文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二)作者介绍

  可由学生完成,老师适当补充

  达尔文(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22岁从剑桥大学毕业后,观察并搜集了动植物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经归纳整理与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的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物种起源》从根本上否定了当时甚嚣尘上的“神创论”“物种不变论”的传统观念,成为划时代的巨著。

  (三)解题

  绪论,亦称导言,是指著作前的概述部分。用于说明自己撰写著作的目的、过程、资料来源,并扼要地说明书中的观点和结论,使读者先得到一个总概念,帮助读者理解整部著作。

  与序言的'区别:

  (1)序言可以是原作者自己写,也可以请别人写,但绪论一定是著作者本人来写;

  (2)序言可以用于文学作品,也可以用于其他类型的著作,而绪论只用于学术类著作;

  (3)序言与原作者关系可紧可松,内容宽泛,表达自由,而绪论则是著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原作的内容进行介绍,在表达上一说明、议论为主,较为谨严。

  (四)文本研习

  1、请同学们结合绪论文体的特点,迅速浏览课文,看一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告诉了我们哪些内容?

  可应到学生找出每一节的关键句进行归纳

  小结:怎样找关键句(可根据时间选着讲解与否)

  从内容看,中心句是关键句

  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

  从出现的频率看,反复出现的文句

  2、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其他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第五节)

  物种不是不变的。那些属于所谓同属的生物都是另一个并且一般是已经灭绝的物种的直系后代,这与任何一个物种的公认的变种是该物种的后代,是同样的情形。

  达尔文为什么要提前发表《物种起源》?

  主观原因:研究工作结束,又体弱多病

  客观原因:华莱斯研究结论相同

  从达尔文提前发表《物种起源》的原因及其对物种起源的两点主要看法的说明,你能感觉到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达尔文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呢?

  教师可适当引导

  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不必缺陷、毫不动摇的科学信念与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

  作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在达尔文的身上远不止这些精神,你还能从文中找出吗?

  3、作为一篇说明文,本文语言准确严谨,较好的体现了达尔文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两句这样的句子吗?

  (五)小结

  这篇课文是科学论著的导言,它先介绍研究和写作经历,说明发表原因,以表明自己的著作言必有据,没有轻率下结论,然后说明自己研究的思路,阐述立论的根据,这样水到渠成,道出主要观点。

  五、作业

  1、感兴趣或有条件的同学课后可查找资料完成达尔文大事年表,或者人们对达尔文及其进化论的不同评价。

  2、完成学案。

  《物种起源》导学教案设计 4

  教学目的

  阅读目标

  1.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高中二册2课《物种起源》导言。

  2.能够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了解序言的写作体例。

  情意目标

  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学习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方法。

  2.难点:如何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趣。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点拔引导,通过对疑难点的点拔,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讲练结合,通过练习提高文本阅读的可操作性。

  媒体设计

  1.拟采用图片和文字投影的方式,以扩大课堂的'容量。

  2.有条件可在课前播放有关介绍达尔文的影视片。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投影

  达尔文头像

  大家一定还记得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来,这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了解达尔文吗?你知道进化论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达尔文进化论之门。

  二.解题:

  1.板书课题

  投影

  辨析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正确与否。

  (1)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2)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3)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序言。

  (4)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2.关于“导言”。导言即绪论。书的前面有一篇导言,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全书的要旨,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全书的内容。

  3.介绍达尔文及其进化论。

  请一位学生读浅释1,教师补充。

  投影

  查理·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RobertDarmin,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22岁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作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观察并搜集了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经归纳整理与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高中二册2课《物种起源》导言》。随后骏马征服《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书,进一步充实了进化学说的内容。

  投影:

  进化论亦称“演化论”,旧译“天演论”。通常指生物办的进货理论。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部门。进化论一词最初是拉马克提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础。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生命起源、物种分化和形成等进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认为生物最初从非生物而来,现代地球上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它们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恩格斯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19世纪自然得科学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之一。

  《物种起源》导学教案设计 5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达尔文及《物种起源》;

  2.初步了解“序言”的写法;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筛选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

  能力目标:

  继续训练并提高筛选文章主要观点,筛选关键词语、关键语句的能力。

  德育目标:

  学习达尔文坚持真理、珍重客观事实、谦虚谨慎、严肃认真、深入细致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奋斗精神。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筛选主要观点。

  准确把握信息,筛选关键语句。

  1. 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

  2.《物种起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一定还记得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来,这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了解达尔文吗?你知道进化论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达尔文的进化论之门。(播放视频:达尔文与《进化论》)

  二、解题:

  1.辨析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正确与否。

  (1)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2)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3)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4)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2.关于《物种起源》

  英国杰出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著《物种起源》(全名为《依据自然选择或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的物种起源》)于1859年11月24日问世。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该著作批判了创造论的错误,阐明了进化论的思想。

  3.关于“导言”。

  导言即绪论。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等的文体。一般放在书的前面,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全书的要旨,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全书的内容。

  三、检查预习

  由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根据情况肯定、纠正和补充达尔文的科学事迹。

  达尔文学说是生物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由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所著《物种起源》一书奠定科学基础,以后为生物学上的成就加以论证和发展。达尔文通过环球考察,搜集了大量有关动植物演变和发展的科学资料,指出生物进化的主导力量是自然选择,即遗传、变异与选择三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认为生物发生的微细的不定变异,通过累代的选择作用,适者生存,并逐渐累积有利的变异发展成新种。不适于外界环境条件的就被淘汰。他总结了用人工选择方法获得家畜和农作物新品种的实验成果,进一步论证了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的.学说是人类对生物界认识的伟大成就,给形而上学、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以沉重打击,在推动现代生物学研究的进展方面起了巨大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达尔文的学说给予很高评价。(播放视频:达尔文与《物种起源》)

  四、研习课文

  1.指导学生通读全文和注释。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自己理解有疑难的词语,先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

  (2)理出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明确:

  (1)本文需要注意的词语。

  琐屑:细小而繁多。

  审慎:周密而谨慎。

  趋向:①动词,朝着某个方向发展;②名词,事物发展的动向。

  札记: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

  探讨:研究讨论。

  传布:广泛散布。(也可以放到第二课时课首检查用)

  (2)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文章结构和段意的理解,请一位同学回答;

  教师板书并明确。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一、二、三题

  《物种起源》导学教案设计 6

  A. 课时安排:

  二教时。

  B. 教学目的:

  一、思想教育目标:学习作者为科学而不懈努力,严谨求实的精神。

  二、基础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训练学生筛选各种信息的能力,使筛选信息迅速、准确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能力培养目标:深刻领会一些词句在文章中的表意功能。

  C.教学设想:

  一、本文内容比较艰深,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先整体把握文章,疏通一些疑难词语,提供一些背景信息。

  二、师生互动,展开讨论,通过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使学生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前提下筛选文中各种信息,掌握筛选信息的一些技能。

  三、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一些长句,并对长句中一些词语的作用进行挖掘、归纳。

  第一课时

  A.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并训练学生对相关信息的组合输出能力。

  一、由题目导入课文。

  《物种起源》是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物种”即生物的种,指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起源”即生物是怎样产生的。

  导言:即绪论,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的文体。

  二、教师明确本课学习重点。指导学生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初读课文,了解本文主要写了几方面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对这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理解。

  第一种理解:主要写了四方面内容。即《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提前发表的原因;说明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介绍《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

  第二种理解: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对《物种起源》从.写作到出版的一些说明;简介《物种起源》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

  第三种理解:主要写了三方面内容。概述《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为本书写了出版说明;阐明关于“物种起源”的基本观点。

  2.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自己理解有疑难的词语,先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教师再用幻灯片打出本文需要注意的词语。

  琐屑:细小而繁多。

  审慎:周密而谨慎。

  趋向:①动词,朝着某个方向发展;②名词,事物发展的动向。

  札记: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

  探讨:研究讨论。

  传布:广泛散布。

  三、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以下问题,完成对文中信息的筛选。

  1.作者认为“物种”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物种中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自然选择是物种产生的最重要的条件。

  2辨析选择题,在第4段中,作者以啄木鸟、职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以下哪一种看法?

  ①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②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原因”是不合理的。

  ③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

  明确:是要证明第③种看法。因为作者对这两个例子的分析有明显区别。对于啄木鸟的例子。作者说“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而对于槲寄生的例子,作者说“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是不合理的”。而“植物习性的影响”、“植物本身的倾向”不属于“外界的条件”(即外部环境),因此可排除第②项;对于第①项,学生只要抓住作者举这两个例子主要想否定不正确的作法即可排

  3.第五段开头的“因此”指代什么内容?

  明确:指代第四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即“仅仅以单方面的条件来解释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是不合理的。

  本题旨在训练学生对有关信息的全面把握能力,思考时必须联系上下文,还要对文中相关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并能运用适当的语言进行输出。

  4.完成课后练习二的筛选要求。教师要明确——

  目的: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的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

  意义: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作者的两点认识: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人类选种力量的伟大,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累积起来。

  对于此题,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弄懂“目的”和“意义”两个词的含义即可。

  5.第六段开头,“根据上述理由”具体指什么理由?

  明确:第五、第六两段都是针对“家养变异”的问题来说的。作者把这一问题放在本书的第一章,原因应是“家养变异”对于研究物种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经过这样的合理谁想后,我们就可以把“家养变异的意义”作为本题的答案了。说完整了应是:家养变异可以为处理‘“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的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6.用幻灯片或电视屏幕打出下面几句话和相应问题(括号中的答案可以随讨论进程显示)。

  为什么某些生物的分布广泛而繁多,而它的邻种却分布得狭小而稀少呢?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呢?然而这些关系,实在是非常重要,因为我相信,这是决定地球上每一生物的现在和将来的命运,以及变异的趋向的。

  这些关系指的是(某种生物和邻种)的关系,它决定着地球上每一种生物的(命运)和(变异趋向)。

  解答本题应该使学生认识到:某种生物和邻种分布状态的强烈反差在句中是次要信息。而“某种生物和邻种”才是重要信息,它们构成了决定地球每一生物的“命运”和“变异趋向”的关系。

  四、教师小结本课所学内容。

  这节课涉及到以下几项筛选信息能力。

  1.对重要信息与一般信息的筛选把握能力。如本文中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即为重要信息。

  2.对文中相关信息和无关信息的辨析与把握能力。如第4段中两个“不合理”的异同。

  3.对所筛选信息的全面理解和重新组合能力。筛选信息时,可以抓关键语句,捕捉重要信息,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把握相关信息。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四、五题。

  第二课时

  A.教学重点:

  通过对文中一些长句的分析,训练学生发现句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进而达到对句子的深入理解。

  B.教学步骤:

  一、明确本课教学重点,检查作业情况。

  对于课后第三题,教师稍作明确即可,把重点放在四、五两题上,第四题训练学生对长句中信息的总体把握和辨析,答案是2、3、4、5,而1、6在原句中找不到相关的信息点。第五题,训练学生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分析能力,其实也就是对隐含信息的挖掘能力,其中,“又”说明作者没有满足已有的成绩,继续搜集有关资料。“当时”体现作者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并不认为自己的结论绝对正确。“窜入”用得准确生动,在这项科学研究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该”既表达了“确信”的语气,又恰如其分地说明了对自然选择与物种变异的关系的认识还是一种推断。

  二、教师介绍长句的知识及分析长句的方法。

  长句容量大,信息丰富,也显得庄重,适用于详尽地叙述事物或严密地阐述道理,多用于书面语,特别是科技语体和政论语体。

  分析长句时,首先要注意寻找主干(主、谓、宾),剔除枝叶(定、状、补)或分清各分句间的层次关系(偏正、并列、转折等),以达到对句子大意的把握;其次要注意“枝叶”在句中的作用,它们往往在程序、时间、范围、条件、数量、位置等方面对句子主干进行限制,从而使长句严密而周到,很多时候,“枝叶”在句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去掉它们会使句意大变。

  三、从文中选出几个长句,分别运用找主干法和划分层次法进行分析。

  1.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参加贝格尔号巡洋舰的环球远航,在南美洲看到的关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在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明确:这句话共有三个分句,①、②两个分句间是并列关系复句;第②个分句是个偏正关系短语,中心词是“关系”,它做第③个分句“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的主语。

  2.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

  明确:这是一个长单句,虽然有关联词语“如果”,但它所领起的内容二一直到“归因

  于外界的条件”,在句中做主语。

  3.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

  明确:这是一个复句,第一层在“根据”后边,是转折关系,第二层在“仍然”前边是假设关系。‘

  教师归纳:用这两种方法,主要是从主体上把握句意,而对句中细微之处的分析则必须注意句中关键词语的表意功能。

  四、学生依照练习四、五中的句子分析,再从文中找出类似的长句(屏幕随同显示),从信息筛选、挖掘的角度进行讨论分析,过程如下:

  1.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

  引导学生筛选出相应的词语。

  ①.写作前三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搜集整理、研究。

  ②搜集过程中的关键:耐心、全面(各种)。

  ③说明了估计的谨慎:也许、一些。

  2.我虽然力求审慎,使一切能根据正确的

【《物种起源》导学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物种起源导学案09-07

《物种起源》绪论导学案05-16

物种起源导学案设计10-11

物种起源绪论导学案09-20

《物种起源》教案设计08-16

《物种起源》的教案设计07-09

物种起源教案设计09-28

物种起源的教案设计08-10

物种起源绪论导学案范本07-24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