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新闻两则学案设计范文
二年级语文新闻两则学案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①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②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愉洁的语言。
③体会磕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①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②体会准确、简洁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有关背景资料,准备能反映课文内容的纪一录片或故事片;学生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每人收集一则新闻。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篇篇经典课文。学习本文要注意的六要素和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同时,还要探究本文语言方面的特色。
导入新课
①播放反映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纪录片或故事片片段(例如《开国大典》等))。
②介绍时代背景。可先让学生讲述自己了解的有关渡江作战的历史背影,然后教师作适当补充。
③播放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歌曲导人。
整体感知
①明确学习目标。
②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③范读课文。
出示下列问题: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b.在课文中圈点标记出记叙的六要素。
c.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重点研讨
①有关新闻的知识。
阅读一篇新闻,首先要注意新闻的六要素,也就是刚才同学们在课文中圈点标记的记叙文的六要素。其次,学习新闻还要注意新闻的结构的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和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②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b.本文的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它们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c.请找出本文的议论句,并说说有何表达效果。
四人小组讨论,共同完成题目。
提问,教师小结:
a.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主体:“二十日夜起……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b.第一层:“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即已度过三十万人”;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第三层:“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第二层:开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开头“二十日夜起”并列;第三层开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议论句:“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揣摩语言
①齐读课文(读出对胜利的自豪感),比较下列每组中的两个句子,看看哪句好,并说说理由。
A、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 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B、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A、竿界郭李于士下早那丁零,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B、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义被我军突破了。
第一组注意加点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第二组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质疑释疑
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解决。(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
总结巩固
布置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题一、二、三中有关本文的题目。
②熟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解决生字词。
【二年级语文新闻学案设计】相关文章:
放风筝音乐导学案设计03-20
苏教版高中语文《师说》导学案03-04
《爷爷一定有办法》教学案设计02-17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导学案设计03-19
九年级语文敬业与乐业导学案03-04
《故乡》的导学案02-14
高中语文教学之导学案教学初探论文03-19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铁的性质导学案09-01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