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五读法》教学设计
阅读《五读法》教学设计
阅读教学,读占鳌头。”五读法”是我最近研究并尝试运用于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设计宗旨,以读为主,说写为辅,充分培养学生语感,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活动实践的主体。这种方法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感。从实际收到的效果来看,学生领悟了课文内容,又锻炼了朗读能力,形成了语言积累。
“五读法”的基本操作程序及其解读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
利用早自习时间,把课文读熟练。我一贯的主张:任何一篇课文,如果学生先不进行熟悉,取得和文本的初步接触,让他们知晓将要去学习的是什么样的一篇文章,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唾沫飞溅,学生却如坠云雾里不知所云,课堂教学的效果何在?早自习读课文,就是对将要深入学习的文本先留下第一印象,而且要学生自己去寻觅机会,体验感悟,以自己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同时这也是他们喜欢的,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课中操作
一揭题导入,提出疑问。
只要学生认真读过课文,一般都能提出几个问题。围绕课题的发散,
这是初步的思维训练方式,有助于一开始放开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开一条通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积极的思考,思维碰撞的火花,即使观点稍显稚嫩,也是十分可贵的。学生一开始就调动起来,先声可以夺人。
二初步感知
1初读,了解那内容。
整体把握,形成一定印象。师巡视,观察学生进展。
2回顾疑问,适时补充。
这一环节可以考察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情况,面向中下层学生,积极鼓励他们举手回答,能一次性记得多说得多的马上给予热情洋溢的表扬,并鼓励他们提出新的疑问。中下层学生不再感到自己是课堂上的旁观者,学习兴趣被激发,热情高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信心恢复了,不再感到这是一件难事。我能行,我也能做到。同时,让他们进行补充合乎学生发展规律和课堂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规律。
3默读,理清脉络。
默读的训练在小学中高年级读”的训练中要占到相当比重,培养他们养成用眼扫视的习惯。看轻文字,看懂内容的基础上,达到一定速度,坚决摒弃那种边用手指,边和尙念经一个字一个字念下去,粗陋落后的读法。带着问题再读,有一定的学习目标。在学习目标的带动下,学习行动更有针对性并增强探索精神。
三深入领悟
1寻读,发掘文本。
充分张扬学生个性,让他们从自己独特的角度自主对文本进行
发掘,无拘无束交流。就像寻找宝藏一样,每个人都卖力地去寻找,忙得不亦乐乎,心里却充满了快乐。在没有给他们任何限制的时候,学习已经是纯粹的个人自主行为,仅仅有浓厚兴趣就足够了。相同的文本,发觉的角度不同,可以出现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效果。
2朗读,体现美感。
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的重心所在,阅读教学理应围绕它来展开。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充分的朗读训练,既是对现有文本的一种解读,也是对书面文字的一种在创造。将作者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情感,通过自己独特的领悟力,感应,相知,达成交流,书面文字的张力,通过你的声音而身负感染力。文字给予了你激情,你赋予他新的生命力。
朗读训练效果体现的凸现分三个环节来实现
(1)读正确,把字音读准
指名读,正音。指名面向中下层,一举多得:提高了他们的兴趣;表明老师并没有忘记他们的存在;面向这些学生,便于发现更多的问题,在正音是一并扫除,避免后面出现的尴尬尾欠。齐读检查效果,老师凝神静听,捕捉异常声音,寻找声音来源,找到是那一个人,这个并不难,与众不同的东西总是很容易就被发现。如果实在不能确定,看看他们的神情,也能为你提供线索。当然,这并不是要追究某一个人的责任,而是积极地帮助他,帮他把错误的读音纠正过来。
(2)读流利,注意重音停顿。
训练的初始阶段可以一起找,交流哪些词语要读重一些,熟练之后
凭感觉就行了。句与句之间的停顿,长句换气是停顿点的掌握,提醒区分不同标点符号停顿时间的区别。一般来说,逗号句号的停顿学生非常熟悉,应该不成问题,只是要防止学生面对自认为非常简单的事物时形成的麻木。这个熟练地掌握不是一种机械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要特别提醒的是省略号和破折号这两种标点符号的停顿,可指导学生读时在心里默默地数两下,这默不出声的两下就为标点符号的停顿留出了时间。
(3)读得有感情。这是朗读训练的最高要求。
文章不是有一个个文字堆积而成的符号建筑,它之所以能富有感染力,是因为字里行间渗透着人的情感,你用心地去体会,就是和作者在进行心灵间的默契交流,这种交流的结果通过你的声音来表现。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在悟情,情投才能意合,朗读才能体现一定的水准。
(4)熟读成诵,重要段落当堂背诵。
课文中要求背诵的段落,都称得上是经典。在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对于提高语言的领悟力,提升说话,习作的能力都是大有好处的。当堂训练巩固,更是体现了积累语言的高效,有限的时间浓缩了更多精华。
3默读,整体概括。
围绕课题,添加修饰词语,把课文主要内容说清楚,这样可以形成铺垫,降低难度。围绕一个词或一个短语说话,不至于无依据可循,说得泛无边际。围绕课题说过之后,还可以结合“
课文流程式板书”来说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流程式板书”也是我新近研究的一种实用高效的板书设计,避免了传统板书繁琐、盲目地追寻一种学生看不明白的逻辑联系,黑板上横七竖八地排列,学生看着你设计出来的艺术品,已是目瞪口呆,不知所措。“课文流程式板书”则只将课文合理性地归纳为几个环节,简单的箭头连接,单纯的线型结构,学生一目了然。板书平添了几分平易近人的亲切感,不再那么居高临下,板起面孔吓唬人,老师设计起来也轻松写意,省事省心,岂不是轻而易举地就实现了双赢的目的,这种板书的使用效果非常可观,结合板书流程,即使是最愚笨的学生,引导之下,也能很顺畅地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四拓展延伸,倾情对话。
对于文中出现的人物和角色,学过之后,和他们进行口头和书面上的交流,实现德育和美育上的渗透。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取向,和在文本的对话中得以实现。另外,还可以通过讨论、交流、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五积累语言,摘录词句。
学生手上都有一个语言积累本,用来摘录文中的妙词佳句,课堂上先让学生自由地找,指名说,交流评议补充,之后齐读达成共识,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听说读写穿插其中。至此,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已凸现出来,受到的效果自不必说。小学中高年级必须重视语言积累,为写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谴词造句才不会感到捉襟见肘。
课后反思
针对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与新教法的磨合情况,亮点,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即时捕捉灵光一闪,积累材料。
具体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五读法”作为一种课堂操作模式具有其科学性和实用性,不可生搬硬套,实施过程中应视情况不同而灵活掌握。
1不同文体,所用读法应各有侧重。
如议论文、说明文应多用默读,理解其内容。抒情性强的散文、诗歌应多用朗读、诵读,甚至加上辅助性的身体动作。
2相同文章的不同部分,各种读法的运用应有所区别。
较平淡的叙述,摆出论点的部分可多用默读,侧重情感抒发的内容多朗读、默读。
默读、寻读、朗读,不同的读法占据着“五读法”阅读教学的主体,设计思路与“整体感知--局部深入--再回归整体”的“优势教育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先进的教育思想都是相通的,目的也相同:形成良好阅读习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五读法”阅读教学教案实例
知识掌握点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涌起心潮澎湃。
2深入发掘重点段落,诵读体现激情。
3欣赏并学习描写潮来时比喻的巧妙运用。
4好词佳句的积累。
重难点
“潮来之时”的精彩描述是重点。
读文章想画面,如何读出激情是难点。
设计理念
诵读为主,重视语言积累,读中感悟,读中交流。背诵、摘抄、口头交流与书面交流相结合。
设计特色
分层指导朗读,每次带着不同要求。读法尽量追求多样,分组,赛读,齐读,二重读(这是新近试用的方法,一浪接一浪,体现潮势的汹涌。)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同学们读过之后可能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老师希望这个可能变成能,我们一起努力好吗?
板书课题,生齐读。质疑:面对课题,你可以提出那些疑问?
二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回顾刚才提出的疑问,适时提出补充。
3带着问题再次默读,读后交流评议。
三深入领悟
1你认为课文哪些内容写得精彩?找出来读一读。
先自读,再同桌互读,交流。同时说理由,评议。
2有针对性,分层推进地指导朗读。(若是第二自然段,略导;若是第三,四自然段,详导。课堂生成,视学生交流情况而定。
(1)读正确,把字音读准。
指名,面向中下层,正音后齐读检查效果。
(2)读流利,注意停顿。
留意标点符号的不同,停顿时间的差别,以及长句换气时停顿点的掌握。
(3)读得有感情。
重在捂情,用心品味。
(4)精彩读法展示及重要段落背诵。
分组读,赛读,齐读,二重读,背诵,掀起课堂气氛的一波高潮。
3再次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些什么。
结合课题,说写了什么事,结合“课文流程式板书”,说这是什么样的潮,进行说话练习。先静思,再同桌之间互相说,然后小组、全班评议交流。指名指导,尝试让中下层学生一展身手。
四拓展延伸:你想对钱塘江大潮说写什么?
先说,再乘着激情澎湃,记下心里真实的感受,进行说写练习。
五语言积累,寻找并摘录妙词佳句。
1先自由找,指名说,交流评议补充,最后齐读达成共识。
2学生开始摘抄,师巡视指导。
姿势是否正确,书写是否规范、端正、整洁,适时纠正。
板书设计
22观潮
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
【阅读《五读法》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课外阅读方法教学设计(通用10篇)04-10
语文乐园五优秀教学设计03-20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精选11篇)09-27
《标牌设计》的教学设计03-14
五年级科学《溶解与分离》教学设计02-23
旋转的教学设计02-16
《茶经》教学设计02-18
《国殇》教学设计12-11
《赛马》的教学设计05-21
国庆的教学设计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