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时间:2025-01-16 14:49:58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说到知识点,大家是不是都习惯性的重视?知识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对提高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你知道哪些知识点是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1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

  最大的一位数是9, 最小的一位数是0

  最大的二位数是99, 最小的二位数是10

  最大的三位数是999, 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 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 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2、笔算加减法时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加本位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3、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

  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4、加法公式:

  加数 + 加数 = 和

  和 - 另一个加数 = 加数

  5、减法公式:

  被减数 - 减数 = 差

  差 + 减数 = 被减数 或 被减数 = 差 + 减数

  被减数 - 差 = 减数

  6、口算时:

  例:(1)35+48,先算35+40=75,再算75+8=83。

  (2)72-28,先算72-20=52,再算52-8=44

  或 先算72-30=42,再算42+2=44

  7、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 “估算”、 “估计一下” “应准备”等词语时,都是用估算。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2

  (一)口算除法

  1、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用表内除法计算:先用被除数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算出结果后,再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算出的结果后添几个0。

  (2)用乘法来算除法:看一位数乘多少等于被除数,乘的数就是所求的商。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1)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的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计算。

  (2)想口诀估算:想一位数乘几最接近或等于被除数的位或前两位,那么几百或几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

  (二)笔算除法

  1、牢固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步骤与格式,尤其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算式的写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计算法则,除数是一位数,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不够除,再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到被除数那一位的上面。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用“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会判断商是几位数。

  比较除数与被除数位的大小,如果被除数位上的数比除数小,那么商一定比被除数少一位;如果被除数位上的数比除数大或相等,那么商和被除数的位数相等。

  3、除法的验算方法:

  (1)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2)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关于0的一些规定:

  (1)0不能作除数。

  (2)相同的两个数相除商是1。(既然能相除这个数就不是0)

  (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0乘任何数都得0。

  5、乘除法的估算:4舍5入法。

  如乘法估算:81×68≈5600,就是把81估成80,68估成70,80乘70得5600。

  除法估算:493÷8≈60,就是把493估成480(480是8的倍数,也最接进492),然后再口算480÷8得60。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3

  1、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是大月,有31天;四、六、九、十一月是小月,有30天;二月平年有28天,闰年有29天。

  2、全年天数: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

  3、判断平年、闰年:

  (A)年份能被4除尽而没有余数的是闰年,有余数的。为平年;

  (B)整百整千的年份要能被400除尽才是闰年。

  4、比年大的时间单位是世纪,1世纪=100年。

  5、用24时计时法表示:

  (A)上午时间直接读出钟面上时间即可;

  (B)下午的时间在钟面上所指时间的基础上加上12小时。

  6、时间单位的换算关系:1小时=60分,1分=60秒,1刻=15分,一昼夜=24小时,1周=7天。

  7、经过的.天数的计算分为三种情况:

  (A)头尾都算:结束时间-开始时间+1

  (B)头尾都不算:结束时间-开始时间-1

  (C)头尾算其一: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4

  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进率是10: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

  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

  100厘米=1米,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1公里==1000米,

  1000米=1千米,1000米=1公里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

  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1吨1000克=1千克

  倍的认识

  1、倍的意义:要知道两个数的关系,先确定谁是1倍数,然后把另一个数和它作比较,另一个数里有几个1倍数就是它的几倍。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

  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这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倍

  长方形和正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的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变式:

  ①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②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变式: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中括号在数学中的含义

  在四则运算中,表示计算顺序,在小括号之后、大括号之前;表示两个整数的最小公倍数;表示取未知数的整数部分;在函数中,表示函数的闭区间;在线性代数中,表示矩阵;正则表达式中表示字符集合。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⑴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⑵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⑶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⑷角角边: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⑸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5

  有余数的除法

  1、余数:在整数的除法中,只有能整除与不能整除两种情况。当不能整除时,就产生余数,取余数运算:指整数除法中被除数未被除尽部分。例如27除以6,商数为4,余数为3。

  2、余数的性质:余数有如下一些重要性质(a,b,c均为自然数)

  (1)余数小于除数。

  (2)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余数=被除数—除数×商。

  3、有余数除法的含义:通过平均分一些物体,有时有剩余,就出现了余数。

  如: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

  23÷5=4(组)……3(盆)

  其中,被除数23,除数5,商4,余数3

  4、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每一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余数<除数)

  如:23÷5=4……3,其中(余数3<除数4)

  5、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或被除数=商×除数

  可能性

  1、不可能和一定’,都表示确定的现象。‘可能’,表示不确定的现象。

  2、请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一说。

  ①一定:太阳一定从东边升起,月亮一定绕着地球转,地球一定每天都在转动,每天一定都有人出生,人一定要喝水……

  ②可能:三天后可能下雨,花可能是香的,明天可能有风,下周可能会考试。

  ③不可能: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地球不可能绕着月亮转,鲤鱼不可能在陆地上生活。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6

  四边形知识点

  【正方形】

  概念: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正方形既是长方形,也是菱形)

  周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

  概念: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长方形。

  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周长: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平行四边形】

  概念:两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它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正方形、长方形数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特点:

  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周长: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两条边的边长相加×2

  【梯形】

  概念: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

  特点: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周长:上底+下底+两腰长度

  【等腰梯形】

  概念: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特点:有一组对边平行且两腰等长。

  周长:上底+下底+两腰长度

  【菱形】

  概念: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行是菱形。

  特点:

  ①四条边都相等

  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③一条对角线分别平分一组对角

  周长:两条不同的边长相加×2

  【每个四边形都有哪些联系】

  1、正方形既是长方形,也是菱形。

  2、正方形、长方形数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3、正方形还是特殊的长方形。

  角的`认识知识点

  1、角的组成: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2、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跟角的开口大小有关系:角的开口越大,角就越大;开口越小,角就越小。

  3、角的分类,按照角的大小可以分成: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本学期不需要掌握,孩子知道即可,课上讲过)

  4、锐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也就是:锐角<90°(角的度数不要求掌握,了解即可)

  直角:度数是90°的角叫直角,也就是:直角=90°。

  钝角:比直角大比平角小的角叫钝角,也就是:90°<钝角<180°

  5、做题时,如果让画出一个什么角,画完后一定要有一个表示角的小标志,即直角是一个直的小折线,钝角锐角都是小弧线是否标出顶点和边要看题目具体要求。

  6、做题时,如果具体到某个角上,一定要用∠1∠2∠3等表示,不能只填序号。

  7、在方格纸上画角时,选定方格纸的一个横竖线交叉点为角的顶点,另一边就沿着横线或竖线画,这样画清楚干净,而且直角更好画,不易丢分。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7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cm2),平方分米(dm2)、平方米(m2)。

  4、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5、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6、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7、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10000平方米)。

  8、边长1千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9、测量土地的面积时,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10、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长=面积÷宽宽=面积÷长

  11、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1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宽=周长÷2-长长=周长÷2-宽

  13、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14、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15、相邻的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

  16、相邻的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17、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公顷、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8

  复式统计表

  1、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单式统计表合编成一个统计表,这个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

  2、观察、分析复式统计表要先看表头,弄清每一项的内容,再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回答问题。

  两位数乘以两位数

  口算乘法

  1、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用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与一位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2)在脑中列竖式计算。

  2、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先用整百数乘一位数,再用整十数乘一位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2)先用整百整十数的前两位与一位数相乘,再在乘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

  (3)在脑中列竖式计算。

  3、一个数与10相乘的口算方法:

  一位数与10相乘,就是把这个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

  4、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先用这个两位数与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然后在积的末尾添上一个O。

  小技巧: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只需把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如:30×500=15000可以这样想,3×5=15,两个因数一共有3个0,在所得结果15后面添上3个0就得到30×500=15000

  笔算乘法

  先把第一个因数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积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

  注意事项

  估算:18×22,可以先把因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再去计算。

  →(可以把一个因数看成近似数,也可以把两个因数都同时看成近似数。)

  2、有大约字样的一般要估算。

  3、凡是问够不够,能不能等的题,都要三大步:

  ①计算、②比较、③答题。→别忘了比较这一步。

  几个特殊数:

  25×4=100,125×8=1000

  4、相关公式:

  因数×因数=积

  积÷因数=另一个因数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9

  长方形:

  周长C=(a+b)dux2

  面积S=ab(其中a,b为长和宽)

  正方形:

  周长zhiC=4a

  面积S=a×a(其中a为边长)

  1、已知长方dao形的长和宽求长方形的周长,可直接用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2、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求正方形的周长,可直接用公式: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3、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和长,求长方形的宽:

  宽=(周长-长×2)÷2

  宽=周长÷2-长

  长方形的性质:

  (1)两条对角线相等

  (2)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

  (3)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4)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5)四个角都是直角

  (6)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

  (7)具有不稳定性(易变形)

  (8)长方形对角线=√(a2+b2)

  (9)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菱形。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10

  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高位上的数,如果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较大的三位数是位999,小的三位数是100,较大的四位数是9999,小的四位数是1000。较大的三位数比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公式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差=被减数-减数

  数学的概念

  数学概念是人脑对现实对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特征的一种反映形式,即一种数学的`思维形式。在数学中,作为一般的思维形式的判断与推理,以定理、法则、公式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数学概念则是构成它们的基础。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运算技能、发展逻辑论证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前提。

  0的基本概念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而是正数和负数之间的一个数,且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当某个数X大于0(即X>0)时,称为正数;反之,当X小于0(即X<0)时,称为负数;而这个数X等于0时,这个数就是0。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09-02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08-14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08-20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08-25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要点归纳09-01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的面积知识点归纳09-13

有关三年级科学第四单元《磁铁》的知识点梳理与归纳09-15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知识点归纳10-22

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08-20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