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的教案总结(通用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藤野先生》的教案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藤野先生》的教案总结 1
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着眼语言文字承载的思想和文化
语言文字是一种载体。它好比是一辆车,车中坐的,可能是政界要人,可能是工商大亨,可能是科学巨子,当然也可能是江洋大盗。只不过语言文字这个“车”承载的不是人和物,而是思想、是文化,是感情。文以载道。“文”可能是简单朴素的,而“道”可能是深刻丰厚的。越是大师级的人物,越是优秀的作品,越善于用极简炼、极普通的语言文字承载极丰富、极深刻的思想、文化和感情。鲁迅就是这样的一位大师,《藤野先生》就是这样的作品。因此,我教《藤野先生》,就把着眼点放在它背后的思想、文化上。
例如,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作者抓住了什么特点?答案很容易:抓住了“盘着大辫子”的特点。但为什么抓这个特点?学生理解不深,《教师教学用书》及其他教辅资料也没有多少解释。于是我先概括解释:因为在当时,有无辫子,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接着介绍我国的“辫子文化”:
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率先把辫子剪去。所以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辨别对清王朝的态度。也有的辫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鲁迅小说《阿 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革命来了,就把辫子盘在头顶,用一根筷子别住;革命失败了,就放下来。阿Q就是这样。
接着,我向学生展示一篇文章──鲁迅《头发的故事》(节选):
“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
“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据刑法看来,最要紧的自然是脑袋,所以大辟是上刑;……至于髡,那是微乎其微了,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们因为光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世。
……
“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不太便当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
“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做《革命军》的邹容,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
“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我的母亲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就一声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党的造反或者要成功,这才中止了。
了解了这样的“辫子文化”,我们再回到课文中来,讨论:“清国留学生”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答案:说明他们追求时髦,赞成“维新”。而留着辫子,不肯剪掉,又说明什么?答案:说明他们在根本上还是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总之,不伦不类,不土不洋,是首鼠两端的两面派。这答案与照本宣科的的答案看似一样,应考也并不多得分,但是,学生对本文理解得深入得多:鲁迅抓住“盘辫子”的特点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与其说是写外貌,不如说是画灵魂──他以简洁而又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极深刻、极丰富的内容,有画龙点睛之效。他不愧是大师,大手笔!而且,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文化修养也提高了一截,再遇到相关文章,理解同样深入。
再例如,鲁迅为什么厌恶“清国留学生”?我提供的答案是: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但是,这些“清国留学生”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打着“维新”的旗号,却又不学无术,思想腐朽,忠君保皇,所以鲁迅厌恶他们。
这当然是对的,但如果能提供参读材料《自题小像》印证以上观点,则有更深刻的内涵: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再将此诗译成白话诗,效果会更好:
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丘比特的神箭,
虽然你风雨飘摇,象夜晚一样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甚至连一个字,也有其文化内涵。例如“油光可鉴” 的“鉴”是什么意思?是什么词性?如果只解释为“原意是镜子,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照镜子”,仅是照本宣科而已。我则是用电脑投影了这样一则“小知识”──《“鉴”和“监”》:
“监”,甲骨文写作“ ”,金文写作“ ”,象一个人在盛水的“皿”中照自己的影子,意思是“照镜子”,引申为“镜子”。后来有了铜镜,“监”又写成了“鉴”。
讲出语言文字承载的思想、文化,还需分析语言,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语言文字训练进行得越成功,它承载的思想文化也就越突出。二者相辅相成。这包括:
1、解释语言:
例如:文中的两个“讲义”,各指什么意思?
答案:一是讲课内容,二是课堂笔记。──藤野先生连课堂笔记都认真添改了,可见他对鲁迅的关心。
2、比较语言:
例如:“添改讲义”的“添改”可以换成“修改”或“批改”吗?为什么?
答案:不可。因为“添改”既包括“修改”和“批改”,还包括“增添”。──这样一来,藤野先生的精神品质就更突出了。
3、发掘语言:
例如:“我”为什么“很吃了一惊”?为什么“不安和感激”?
答案:“吃惊”是因为看到藤野先生亲自给“我”这个弱国学生改讲义。“不安”是因为讲义中有那么多的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感激”的是藤野先生对我这个来自弱国的学生的热情关心。
讲出语言文字承载的思想和文化,不但能加深课文理解,而且能丰富文化修养,培养学习兴趣,增进学习能力。
二、引导学生质疑和创造
新课程标准第一句话就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的确,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创造变得越来越重要。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竞赛已经明显地转化为国民创造力的竞赛。这要求语文教学也要把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而创造,往往始于一个“疑”字。学习《藤野先生》这一课,我就把引导学生质疑和创造作为一个重要任务。
课后“练习一”是填表,说明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学生一般是根据各种教辅资料写出和《教师教学用书》相同的答案:
序号 事例 思想品质 1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2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4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我让学生讨论:这个答案正确吗?学生先是认为正确。我提供下列名言,启发他们质疑:
朱熹:“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陆九渊:“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本校校训“明理,创新”。
然后启发指导质疑,鼓励创造:
1、典型事例是四个吗?
学生可以答出:不是,应是5个,还有“惜别”。
2、藤野先生的品质仅仅是“认真负责”、“严格要求”之类吗?
学生也可答出:似乎不是,好象应是某种更高尚、更感人,更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因为作者在后文说:“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 “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似乎不能称为“伟大”。但这“伟大”的思想品质是什么,又说不清。
3、藤野先生是否对每个学生都如此“认真负责”?
答案比较容易:不是,只是对鲁迅一人,因此还引起了“爱国青年”的怀疑。
4、说藤野先生“不怀民族偏见”准确吗?
学生答不出,我启发:什么叫“不怀民族偏见”?──只要他不象“爱国青年”那样歧视鲁迅,就是“不怀民族偏见”了。可是藤野先生对鲁迅不但不歧视,反而比对日本学生更关心,更热情,更优待。因此“不怀民族偏见”的说法不准确。
那么,藤野先生“伟大”的品质究竟是什么呢?我提供参读材料──当代研究鲁迅的专家、上海华东师大教授王晓明先生《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 3章《离乡者的悲哀》(节选),投影:
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报纸就公开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他走在东京的大街上,就常常遭受少年人的辱骂。你不但生活在陌生人中间,而且是生活在陌生人的鄙视和轻蔑中间,请想一想,一个自尊自重的中国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处境?
鲁迅见到的许多留学生,偏偏又是那样不争气,非但不从日本人的轻蔑中汲取自我警策的动力,反而以自己的种种乖行,不断地证明那轻蔑的正当。就以与鲁迅同住的留学生来说吧,有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响,尘土飞扬地学跳舞的,也有不遵守客店里新老客户循序洗澡的惯例,抢先钻近洗澡间,把水泼得四溅的。在这样的日常小事上都如此令人讨厌,其他的方面就更可想而知。一面是日本人的轻蔑眼光,一面是这些同胞的不成器的丑态,难怪鲁迅一拿到修习日语的毕业证书,便立刻跑到偏僻的仙台去。
仙台又怎样呢?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里,只有鲁迅一个中国人,那些讨厌的同胞的嘴脸,自然是可以免见的了,但是,日本人那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在仙台同样很盛。仙台报纸上的辱骂中国人的言论,一点都不比其他地方温和,鲁迅所在的那个班的学生中,也同样有对他白眼相加,毫不掩饰的人。他学习成绩中等,便有同学以为是得了老师的暗中帮助,于是托词去检查他的笔记,甚至写信向他发出威胁。课间放电影,映到日本军人挥刀砍杀中国人,而围观的其他中国人一脸麻木的时候,也有同学大声地议论:“只要看中国人的样子,就可以断定中国是必然灭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这样傲慢,鲁迅初到仙台,就有教员热心地张罗食住,任课的教授当中,更有藤野严九郎那样满怀善心的人,就是同班同学中,也有好几位不满意那些傲慢者的粗暴,特别站出来替鲁迅辩护。但是,尽管如此,这些事情仍然给鲁迅非常强烈的刺激……
这时,可以得出结论了──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这,是比“认真负责”之类更难能可贵、也更使鲁迅感激和终生怀念的品质。“认真负责”之类,失之肤浅。因此,方才的表格应改成(投影):
序号 事例 思想品质 浅层的 深层的 1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 2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4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5 惜别 友好与尊重
为了更有说服力,我又提供藤野先生的《谨忆周树人君》,印证以上观点: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我又简评:藤野先生对本文的理解,应该是有权威性的。从他的文章中,不仅能证明他“看重中国人”,还能知道其中原因──少年时学习汉文,受过中国文化的熏陶。
接着再研讨课文其他内容与藤野先生这一品质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本文主题:
1、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那么,本文又渗透着鲁迅先生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本文的暗线;明线是写藤野先生。明线、暗线,有因果关系。若是“认真负责”之类,则无此因果关系。
2、具体说明哪些事例渗透着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答案:
⑴ 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
⑵ 只记得“水户”、“日暮里”两个地名;
⑶ 对艰苦的生活不以为意,发奋学习以救国;
⑷ 对“爱国青年”的愤怒;
⑸ 弃医从文。
3、写“爱国青年”是什么目的?
答案:反衬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反衬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所谓“反衬”,是用相反的内容衬托,而“认真负责”之类,不能与“爱国青年”对中国人的歧视、鄙视相反,也形不成反衬关系。
4、写其他教职员对鲁迅先生的关心是什么目的?
答案:正衬藤野先生的品质。这些人关心鲁迅,只是“物以稀为贵”,不是尊重。
在此基础上,归纳本文主题:
1、表现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
2、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这样教学,学生享受到创造的欢乐,但我还要告戒学生:不能无根据地妄加怀疑,胡乱创造;怀疑和创造要有“资本”──博览群书,用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
《藤野先生》的教案总结 2
在本次《藤野先生》的教学中,我将重点置于挖掘文本背后的思想文化内涵,并同步开展扎实的语言训练,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与文化认知。
教学伊始,通过引导学生剖析 “清国留学生”“盘着大辫子” 这一外貌特征,深入探讨其背后蕴含的 “辫子文化”。借助补充鲁迅《头发的故事》等拓展材料,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这一外貌描写不仅是对人物外在的刻画,更是对其复杂内心及政治立场的'深刻揭露。这一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深层含义的兴趣,让他们领悟到文学作品中细节描写的精妙之处。
在语言训练方面,从字词释义、语句比较到深层意蕴发掘,层层递进。例如,对文中两个 “讲义” 含义的辨析,以及 “添改讲义” 中 “添改” 一词相较于 “修改”“批改” 的独特表意,学生在这样细致入微的分析中,精准把握了词语的丰富内涵,深切体会到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悉心关怀。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更在文化滋养与语言锤炼中,提升了自身的阅读理解与分析能力,为今后解读同类文学作品奠定了坚实基础。
《藤野先生》的教案总结 3
为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我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力求让人物跃然纸上。
在课堂导入环节,通过播放与当时日本社会及留学背景相关的视频资料,迅速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为理解文章内容与人物关系营造了良好氛围。
文本研读阶段,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围绕藤野先生与鲁迅交往的典型事例展开讨论。在分析 “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 等事例时,学生们各抒己见,从细节处捕捉藤野先生的品质特点。同时,角色扮演法的运用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分别扮演藤野先生和鲁迅,模仿人物的语言和神态,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情感与性格。
此外,对比分析法贯穿始终,将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与 “爱国青年” 的狭隘排外进行鲜明对比,使藤野先生的形象在对比中更加凸显。
通过这些多元教学方法的协同作用,学生对藤野先生的形象有了全面且深刻的认识,有效提升了人物分析与鉴赏能力。
《藤野先生》的教案总结 4
《藤野先生》一文情感丰富且深沉,本次教学以情感线索为主线,串联起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复杂的情感世界。
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梳理作者对藤野先生情感的变化脉络,从初到仙台时对藤野先生的陌生与好奇,到相处中逐渐产生的感激与敬佩,再到离别后的怀念与感恩,学生在这一梳理过程中,对文章的情感走向有了清晰认知。
接着,聚焦文中蕴含强烈情感的语句进行精读品味。如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让学生反复诵读,深入探究作者为何给予藤野先生如此高的评价,进而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对作者的深远影响。
同时,联系作者的经历,尤其是弃医从文这一重大转变,让学生理解作者在民族危亡背景下,个人理想与爱国情怀的激烈碰撞,深刻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深沉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紧扣情感线索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厚情谊,更能感同身受作者的爱国热忱,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培养。
《藤野先生》的教案总结 5
在《藤野先生》的教学设计中,我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为重要目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与质疑。
在常规教学环节完成后,组织学生开展质疑讨论活动。针对课后 “练习一” 中对藤野先生典型事例及品质的'概括,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们提出诸如 “典型事例是否只有四个,‘惜别’是否应算在内”“藤野先生的品质仅用‘认真负责’等词概括是否足够” 等问题,思维活跃度高涨。
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适时提供参读材料,如当代研究鲁迅的专家王晓明先生《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中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当时日本社会对中国人普遍存在的歧视风气,进而思考藤野先生对鲁迅关心优待背后 “伟大” 品质的真正内涵。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不盲目接受既有观点,而是通过查阅资料、深入思考,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见解,批判性思维得到了有效锻炼,阅读分析能力也迈向了新的台阶。
《藤野先生》的教案总结 6
本次教学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藤野先生》的过程中,掌握并学会迁移运用文中的写作手法,提升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详细讲解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多方面描写塑造藤野先生形象的方法。例如,对藤野先生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的外貌描写,展现出其学者形象;“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 的语言描写,体现出他治学的严谨。
同时,强调选材的典型性,作者选取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典型事例,从不同角度展现人物品质。在课堂练习环节,设置情境,让学生模仿本文写作手法,选取生活中的.一个人物,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进行人物写作训练。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写作技巧,更在实践中得以运用,写作时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有效联动,写作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这些总结从不同角度呈现了《藤野先生》的教学成果与反思。若你觉得某篇总结在侧重点、详略程度上需调整,欢迎随时告诉我,我能进一步优化。
【《藤野先生》的教案总结】相关文章:
《藤野先生》教案08-14
《藤野先生》的教案范文07-25
《藤野先生》的课后总结08-31
藤野先生的总结与归纳10-07
藤野先生作业的总结08-16
鲁迅《藤野先生》05-17
《藤野先生》鲁迅09-04
藤野先生的教学设计09-07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