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学设计

时间:2025-02-14 16:34:46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学设计(通用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学设计(通用7篇)

  【教材分析】

  《童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朗读时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味人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七年级学生又刚接触文言文,因此,本课教学应当把朗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印发资料指导)进行朗读训练,在此基础上,课堂上教师激趣引导,让学生在读中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习,体会物外之趣,再联系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想像,感受童趣,体验人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为此,教学中拟从课前预习、课堂介入、拓展延伸、课外活动等环节进行设计。自主性学习最看重课前预习。因此,课前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以及朗读的方法技巧等,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课堂介入是对学生课前预习成果的展示以及对课文内容等的进一步讨论探究的过程,拟采用竞赛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以及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拓展延伸,就是通过拓展,让语文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锻造学生思维的强度等等。本课的拓展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讲述自己的童趣,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复习、巩固、提高。拟从读、写方面加以训练开展活动。

  (说明: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在设计上应特别重视课前预习训练,把课内、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文本对话。)

  基于以上分析和设想,我的设计是:

  【教学目标】

  1、朗读以至背诵课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利用文下注释、工具书,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复述内容大意。

  3、体会文中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竞赛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准备】

  1、教师印发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的资料给学生。

  2、教师以资料的形式提供本文的朗读节奏、停顿。要求学生课前反复自主朗读,尽量读出语气。

  3、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幻灯展示几幅童趣图:捉蝉、捕鸟、打陀螺。

  教师谈话引入。

  (说明:图像可以创设情景,为课堂注入活力,进一步激发兴趣,创造阅读期待。)

  二、简介作者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简介作者,教师再补充。

  (说明:学生根据注释介绍,教师补充,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结合起来。)

  三、课堂介入

  1、朗读竞赛:

  ⑴ 学生与老师竞赛。课文共四段,分别指一名学生与老师进行朗读竞赛,其他同学当评委,要求从音准、节奏、语气对老师和学生朗读的情况加以评价。

  ⑵ 学生评委评价,教师总结强调字音、节奏、语气。

  ⑶ 学生齐读课文。

  (说明:竞赛的形式,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让学生进行评价,培养学生敢说话、说真话的习惯;与老师竞赛,其实是教师在进行朗读的示范。)

  2、抢答赛:(落实文言词语)

  ⑴ 幻灯逐一出示词语让学生抢答解释。

  第一组词语:细、察、昂、首、项、果、林、兴、方、鞭、驱。

  第二组词语: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⑵ 学生根据各组抢答次数和正误情况,评价那组好。

  ⑶ 教师补充,引导学生看课后“研讨与练习二”,强调解释词语的方法:加字,换字,讲述大意等。

  (说明:在抢答中再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教师再进行方法的指导,这样既注重过程,又重视方法。)

  3、擂台赛:(落实课文的内容大意)

  ⑴ 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用五分钟的时间再次朗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尝试复述内容大意。

  ⑵ 以打擂台的形式学生复述(每人一段)。

  ⑶ 学生对复述情况用掌声的多少来评价,教师强调总结。

  (说明: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翻译,不求字字落实,基本原则是为他们创造主动求知的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

  4、合作探究:

  幻灯出示问题,要求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然后六人一组进行讨论探究,最后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问题:

  ⑴ 文中写了哪几件事?作者从中获得了什么“物外之趣”?

  ⑵ 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

  (说明: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5、学生自由朗读,进行背诵训练,教师巡视指导。

  (说明:通过自由朗读,进行背诵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加深感悟。)

  四、拓展延伸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展开联想、想像,口头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

  (说明:拓展延伸,把课堂与课外、语文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体味人生,同时也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

  五、课外活动

  1、背诵课文。

  2、写作:《我的童年趣事》。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象力。

  【重点、难点】

  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方法】

  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矫正自己在朗读上诸如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难点问题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教学手段】

  录音机、投影仪。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有句儿歌唱道(教师唱):小板凳啊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啊坐上来。我当司机把车开啊,我当司机把车开。轰隆隆隆,轰隆隆隆,轰隆隆隆,鸣──。看,小板凳排起来就成了火车了。多有趣!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作品,作者简介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五、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习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课堂训练,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

  以下内容应出示投影仪或彩屏显示。

  1、检查预习,让学生试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一读,写一写:

  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á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然大物虾(há)蟆(ma)

  2、认真默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粗的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⑴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⑵故时有物外之趣。

  故:所以。

  ⑶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私:暗自、暗暗地。

  ⑷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⑸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徐:慢慢地。

  ⑹果如鹤唳云端。

  唳:鸟鸣。

  ⑺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丘:山丘。壑,山沟。

  ⑻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用鞭子抽打。

  ⑼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之:的。

  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⑽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于:在。

  ⑾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之:指蚊子。

  ⑿徐喷以烟。

  以:用。

  ⒀使之冲烟而飞鸣。

  之:蚊子。

  ⒁蹲其身,使与台齐。

  其:自己。

  ⒂以草为林。

  以:把。

  ⒃神游其中。

  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⒄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被。

  ⒅驱之别院。

  之:它。指癞蛤蟆。

  3、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⑴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⑵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⑶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⑷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⑸作/青云白鹤/观。

  ⑹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⑺蹲其身,使/与台齐。

  ⑻见/二虫斗草间。

  4、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⑴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提示: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⑵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提示: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⑶蹲其身,使与台齐。

  提示: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提示:(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⑸见二虫斗草间。

  提示:(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⑹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提示: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

  2、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2、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1、依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3、口头翻译。

  二、研读欣赏

  1、教师导学:

  ⑴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⑵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明确:

  ①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②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③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2、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⑴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确: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⑵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板书或彩屏显示(主要列举前两件事):

  自然景物思维方式新的形象物外之趣夏蚊成雷联想和想像群鹤舞空怡然称快草丛、虫蚊、土砾森林、野兽、丘壑怡然自得癞始蟆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三、体验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提示: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四、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始蟆处死?

  参考答案(不求一致):

  1、珍惜生命。

  2、处置有度。

  3、不忍心。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将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

  【点评】

  本教学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对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教学设计对学生详情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了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的重要性。把传统的朗读和背诵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比较恰当的,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根据教材内容,确定以学生自学为主,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同时,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也是比较客观实际的。

  教学目标设置合理,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对教材钻研得比较深入。把对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基础知识作为训练重点,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现阶段的基础情况。课时安排合理。

  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容量大,训练多,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基础能力的提高。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可以扫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值得重视的是,本教学案依据教材本身的因素,把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以至创造力放在比较突出位置,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教育。

  在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让学生认识自然之美和创造之美,突出了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本教学案还注意到尊重学生于对所学内容的独特感受,多角度思考问题,在培养学生延伸思维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实施本教学案,学生在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乃至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应有的训练。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学习常见文言词语,感受语言特点。

  2、培养语感,丰富语言仓库。启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了解文言常用词。(第一课时)

  2、能把言和意融合在一起。(第二课时)

  【教学难点】

  培养语感。

  【关键点】

  熟读成诵。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文言文是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我们有责任继承并发扬它。今天我们就学习清朝作家沈复所写的《童趣》。

  二、作者简介

  沈复,清朝常州人,工诗画、散文。本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三、默读课文

  利用课下注释及字典扫清文字障碍。

  四、生齐读

  五、师范读

  六、生自由朗读

  七、找单个同学读

  引导学生们纠正同学读错的字音,并及时在投影上出示容易读错的字引起学生们的注意。然后强调句子的停顿。

  (用个别示例,使学生明白现在的读法跟以前有所不同。)

  如:能/张目·对日 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表示明显停顿,·表示极短停顿)

  八、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措施:

  1、学生提出有疑问的字词,学生老师共同解决。教师用投影出示下列关键词关键词:细(仔细),察(观察) 昂(抬)首(头) 项(颈项,脖子) 果(果真)驱(赶)强(同“僵”僵硬。是通假字)

  2、出示特殊句式:

  判断句:(“盖……”表判断)

  省略句:(“使”后省略宾语“之” )

  被动句:(“为”在这句话中解释为“被”)

  九、翻译全文

  措施:几个学生试译全文,有不同意见同学之间可随时提出来,大家一同探讨。最后老师用投影出示译文。

  十、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目的:加强理解课文。

  十一、进行背诵比赛

  十二、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导语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诗,虽然短暂却令人回味无穷。也有人说,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不管怎么说,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也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属于自己的童趣。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童趣》这一课。

  二、首先我们一起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出示投影片:

  1、本文选自___的著作______,作者字__,__代的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线的字或词:

  昂首观之____________

  见藐小之物___________

  项为之强____________

  凹者为壑____________

  作青云白鹤观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蹲其身,使与台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接下来请同学们试着齐背课文

  四、问题探究

  问题一:文章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怎样一幅画?

  明确:群鹤舞于空中的青云白鹤图。

  问题二:本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第一部分:总写童年时善于观察细小的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看不到的妙处, 产生超然物的乐趣

  第二部分:具体写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这一部分依次写了三件物外之趣。

  问题三:三件趣事你最喜欢哪一件?

  问题四: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三件事在程度上是加深的。

  问题五:作者年幼时的想象合理吗?为什么?

  明确:围绕联想与想像来答。

  问题六:本文的主旨是怎样的?

  明确:写作者童年的物外之趣。

  问题七: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分析。

  明确:语体简约、含义深刻、用词准确。

  措施:学生进行讨论总结。

  五、同学们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回答的不错

  下面请同学们提出疑问我们大家共同解决。

  六、再次请同学们背诵课文

  七、请问同学们,学了此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八、小结

  同学们,热爱大自然吧,不但要善于观察,而且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九、作业

  写自己童年中有趣的事。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了解各层大意,复述课文并当堂成诵。

  2、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学习并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正确停顿,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象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作者作品简介

  沈复,中国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擅长诗画、散文。

  《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三、文言文导学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和现代汉语都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两者同源而异流,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2、学文言是为了继承我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很多事情。文言文中的很多词汇、语汇,至今仍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

  3、学号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而是要自己用心领会,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把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律,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四、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并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2、再听范读(可小声跟读):注意朗读要求,理清文章层次。

  3、男、女生比赛读。

  4、学生齐读:要求能够复述文章大意。

  5、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藐(miao),项为之强(jiang),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6、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例如: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2、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7、更高的朗读要求:整体平缓

  平稳——字字珠玑

  舒缓——疏通词句承接

  从容——给读者以思索的空间

  深沉——达到探幽发微的目的

  8、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①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词句。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

  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

  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五、看图讲文章大意

  本文具体叙述了作者幼时的三件趣事。第一件趣事是把“”想象成“”。第二件趣事是把“”想象成“”。第三件趣事是观看的情景。

  作者把这份乐趣称之为“”。

  字词学习

  1、老师一边范读,一边明示句子层次,让学生正确把握句中停顿。学生可同时提问,回答中插入文言文的一些语法知识,如通假字、词性活用、语序等。

  明察;藐小;鹤唳。凹凸;土砾;丘壑;癞虾蟆

  2、文中代词指示的事物。

  3、字同意不同的字:

  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观(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象)

  之:见藐小之物(的,结构助词);昂首观之(指“夏蚊”,代词)

  以: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把)

  为: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林(当作);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4、沿用至今的成语:

  明察秋毫——原来形容视力极佳,目光敏锐,连极其细小的东西都看得一清二楚,后来形容人很精明,能够洞察事理。(同义词:火眼金睛、洞察一切,反义词:茫然不解、蒙昧无知)

  夏蚊成雷——夏天的时候,成群文字的叫声就像雷声一样,这是夸张的表现方式。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听到风声和鹤鸣都害怕,看见一草一木都像是追兵。形容几段惊恐疑惧,或者妄自惊扰。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课后)。

  怡然自得——形容心满意足、十分愉快的样子。(同义词:怡然自乐,反义词:黯然伤神)

  庞然大物——庞然,高而大的样子。指形体、体积很巨大的`东西。仙多用来形容表面上强大而实际上虚弱的东西。(同义词:硕大无朋,反义词:秋毫之末)

  六、分析课文、疏通文意

  边翻译边分析;然后总结翻译技巧:1、加字;2、换字。

  1、必细察其纹理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果如鹤唳云端。

  4、以丛草为林。

  5、兴正浓

  6、方出神

  7、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七、布置作业

  1、抄写黑板上的生字词、课文及注释。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2、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3、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1、培养文言文语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感悟“物外之趣”。

  一、检查作业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1、依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3、口头翻译。

  二、研读欣赏

  (一)教师导学

  1、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分析2、3、4段,思考一下: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外,还要有丰富的想象,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3、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确: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4、那么,作者是怎样想象的?

  由自然景物→新形象→心情(乐趣)→物外之趣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三、看图复述课文或背诵课文(多媒体展示)

  四、合作探讨,各抒己见

  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趣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出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象。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联想、想象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学习、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的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六、课后作业

  1、你有没有和作者同样的经历?给大家谈谈你的童年趣事。

  2、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抄录在语文学习本上。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2、积累文言词语(通假字、一词多义、成语、省略句)。

  3、翻译文言文,把握大意。

  4、反复朗读,熟读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6字法):

  1、读——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趣”

  2、译——自主、合作、探究,启发和疏导学生主动求解、不机械地文白对译,译中激发“趣”

  3、析——读议结合进行评述,体认作者的“趣”。

  4、积——整理文言词语和句子,以及背诵达到积“趣”。

  5、联(延)——培养学生自觉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进行创造“趣”。

  6、练——训练是为巩固课堂所学,也是为知识积淀、能力养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会观察、体味人生,热爱生活。

  2、获得审美愉悦,培养审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诵读和背诵;翻译和整理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赏析作者的“情趣”并创造情趣。

  教学方法:读议结合法、评述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依据:

  1、学情分析:学生被课业负担、名次包袱压抑得心灵较为麻木;又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疏通文意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因此要极力激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积极感悟并发现生活中的情趣;还要树立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2、文体分析:文言文语言简洁、典雅,基础是理解大意,因此重点多是“读”“译”“析”。

  3、文本分析:《童趣》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能引起学生的同感、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因此抓住文眼“趣”字设计成“趣读课”,分为四大板块:译读激趣——析读品趣——理读积趣——想象创趣,以一个“趣”字串珠,线条比较单纯。这样设计的好处是:有朗读训练、积累词语等基础知识方面的落实,也有结合学生体验和经历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正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体现,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4、教师分析: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习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课堂训练,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说他讲《春》,几乎查阅了有关教学文章80多篇。我查到的有关这篇文言文的资料有:《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第8—9期第58页,2003年第5期第51页、8—9期第35页、《初中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第7—8期第45页,以及有关教案等。吸取特级教师的亮点,结合自己的实际设计本教案。担心眼高手低,不切合学生实际;但我仍要坚持,因为可以放慢速度学生就能理解,毕竟学生是可以培养的。还有积累词语与下个环节的自然过渡,还没有想好。

  第一课时

  一、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

  2、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

  3、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二、第一板块:译读激趣

  1、简介作者、作品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2、一读(指名4生读),读准字音。

  童稚(zhì) 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āng) 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土砾(lì) 壑(hè) 庞(pá)然大物虾(há)蟆(ma)

  3、二读(齐声读),读得流畅

  (1)在正音的基础上,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朗读的情感与语调(老人回忆往事的恬淡、悠然;饱含愉悦)

  (2)全班齐读,力求读得流畅。

  4、三读(译读),读懂文意。 第一次合作探究

  (1)教师布置:一篇文言文的翻译靠一个人是不够的,下面进行第一次合作探究。采取“小合作+大合作”的办法。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每个小组合力翻译一段,要注意三点:(多媒体展示)

  ①读懂文章写的内容;

  ②你是怎样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

  ③你还什么问题?

  (2)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

  (3)小组接龙翻译(组内接龙)。教师巧妙插话、点拨,进行组间交流。

  (4)教师引导之后总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是:加字法、换词法、推断法、查注释法等。

  5、四读(放声读),读好停顿,体会情感。

  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方法:和语意语言结构一致;虚词放开头领起下文的。(多媒体展示)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9)盖/一癞虾蟆。

  明确这些停顿后,再放声朗读,读好停顿,自然体会出感情了。

  三、第二版块:寻读品趣

  1、刚才理解了文意,下面进行第二次合作。第二次合作探究

  注意的问题是:(多媒体展示)

  ①挑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

  ②在这句中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③沈复童稚时的“趣”在哪里?(可从内容、写法、修辞等方面赏析)

  2、学生按小组合作探究。

  3、学生向全班展示。

  教师准备: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两眼能受强光刺激,又视力极佳,更善于观察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眼前出现想象中的画面之后的惊喜。)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看得出神,陶醉其中,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4)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徐喷以烟”之举,非童稚不能为也。作者创设了美妙的意境,表现他的好奇心和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小小素帐中,竟出现“鹤唳云端”之奇观,能不为之“怡然称快”?)

  (5)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用小孩的眼光,在前面想象的基础上,看癞虾蟆自然是庞然大物了,所到之处,山为之拔,树因之倒,这是大词小用;观二虫斗兴趣正浓,忽被蛤蟆破坏,岂有不怒之理,写出心情和神态;惩罚癞虾蟆,可能是为小虫复仇,也可能破坏自己的审美情趣,表现了作者幼小的心灵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

  4、五读(想象读),读懂心情。

  在以上想象画面、体会感情的基础上,读出趣的心情。

  5、小结(板书):

  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自然景物思维方式新的形象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群鹤舞空怡然称快

  草丛、虫、土砾联想和想像森林、野兽、丘壑怡然自得

  癞蛤蟆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寻找、整理重点字词句

  ①通假字

  ②一词多义。如:观、为、之、其等

  ③成语并解释大意(参考习题二)

  ④省略句并翻译。

  ⑤书下注解

  第二课时

  一、抽查背诵

  二、第三板块:理读积趣

  1、所谓理读,就是以某个知识点为核心,对文章进行输理、整理式阅读。从下面几个方面寻找梳理,已经在作业中完成了一部分。

  ①音同形不同的字

  ②义同字不同的字

  ③字同义不同的字——一词多义

  ④通假字

  ⑤成语

  ⑥省略句

  ⑦其它重点词语

  2、整理内容大致如下(可以小组接龙、竞赛回答):

  ①音同形不同的字

  砾——唳鹤——壑向——项

  ②义同字不同的字

  察——观——视——见唳——鸣素——白

  ③字同义不同的字——一词多义

  观:昂首观之(看)

  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

  神游其中(感受、想象)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主谓间,取独。)

  驱之别院(代词,它。指癞蛤蟆。)

  为:项为之强(因为)

  以丛草为林(当作,作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以:徐喷以烟(用)

  以丛草为林(把)

  其:必细察其纹理(代词,指所观察之物)

  蹲其身(代词,指自己)

  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④通假字

  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⑤成语

  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

  ⑥省略句

  蹲其身,使与台齐([我]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省略主语、谓语)

  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抽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省略宾语)

  见二虫斗草间([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省略主语)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为之怡然称快([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⑦其它重点词语

  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于,在)

  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三、第四个板块:想象创趣

  1、六读(读出感情)

  文中的“我”之所以感觉到“趣”,全在一颗充满纯真的童心。让我门练习读出感情,可上台展示。

  2、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第三次合作探究:

  (1)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你羡慕沈复吗?你认同他的“趣”吗?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板书:

  物——平淡无奇

  趣——其乐无穷

  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

  果——与众不同的发现、生活的乐趣、心灵的自由、人与自然的和谐

  (2)童年的确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满阳光、充满诗意、充满幻想、充满诗意,冰心称赞童年为“真中的梦、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学生说话,教师整理。

  如: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

  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

  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

  童年是刚出土的新芽;

  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

  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

  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

  童年是一支自己射出很快飞逝不见的箭;

  童年是一块糖,甜在心里;

  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

  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

  童年是那无忧无虑四处游荡的风;

  童年是妈妈的摇车不停地摇啊摇;

  童年是奶奶的传说充满好奇与幻想;

  3、教师小结:你们看,我们每个人说一句很美的话,组合起来还是一篇散文诗呢。

  四、布置作业

  1、七读(背诵读)

  2、课外阅读一篇表现童趣的文章,摘抄部分内容。

  3、写一则自己的“童趣”,300字左右。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学设计 5

  知识目标:

  1、积累:明察秋毫 项为之强 怡然自得 癞虾蟆 鞭数十

  2、了解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异同,学习基本的翻译方法,理解文言词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规律。

  能力目标:

  1、体会文中的童真童趣,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文言文语感。

  2、引导学生探究物外之趣,培养学习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3、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用天真烂漫的.童心细致观察事物,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

  探究物外之趣的根源,培养生活情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朗读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串讲课文,积累有关文言词语。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童趣》。

  二、作者:

  沈复(1763—?),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代表作是《浮生六记》。

  三、朗读:

  板书:稚 藐 强 唳 砾

  1、自由朗读;

  2、齐读。

  四、串讲:

  第一段:

  明察秋毫 物外之趣

  第二段:

  夏蚊成雷 项为之强

  第三段:

  丛草为林 虫蚁为兽

  第四段:

  鞭数十 驱之别院

  五、练习:

  讨论练习二

  六、作业:

  练习三,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文章内容。

  2、鉴赏本文特色。

  教学步骤:

  一、复习:

  方式:请个别同学翻译下列句子:

  1、明察秋毫

  2、项为之强

  3、定神细视

  4、庞然大物

  二、朗读:

  先自由朗读再齐读。

  三、理解:

  方式:先给时间引导学生自已思考讨论再做总结。

  第一段:小时候能明察秋毫,故时有物外之趣。

  第二段:把蚊子当做仙鹤怡然称快。

  第三段:以丛草为林,以虫为兽,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第四段:二虫斗草间,为癞虾蟆所吞,驱之别院。

  四、鉴赏:

  方式:先给时间引导学生思考再讨论总结。

  1、层次分明:

  物外之趣——戏蚊之趣——丛林之趣——二虫斗草

  2、结构特点:

  总——分

  3、想象丰富:

  蚊——鹤 草——林 虫——兽

  4、语言特点:

  典雅,言简意丰

  五、主题:

  方式:启发引导学生自已总结。

  本文叙述了小时候的几件趣事,启发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就会发现生活的乐趣。

  六、练习:

  集体讨论练习一。

  七、作业:

  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理解: 鉴赏:

  一、物外之趣 1、层次分明

  二、戏蚊之趣 2、结构特点

  三、丛草之趣 3、想象丰富

  四、斗虫之趣 4、语言特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3、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4、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2、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3、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二、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读音:

  藐(miǎo)项为之强(jiàng)鹤唳(lì)怡(yí)然

  凹凸(āotū)为壑(hè)癞(lài)虾蟆

  三、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五、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粗字词的意思:

  1、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2、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3、以丛草为林(树林)。

  4、兴正浓(兴趣)。

  5、方出神(正)。

  6、驱之别院(赶、驱逐)。

  7、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8、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9、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10、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六、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3、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七、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2、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3、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八、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九、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十、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背诵。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二、分析第一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是观察的收获。

  三、分析第二、三、四段

  1、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2、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3、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4、讨论: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四、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五、讨论

  问题1: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六、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点评】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文不同,因而,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本教案设以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正确的语音停顿,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用以消除“语言习惯”障碍;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通过字词的教学,使学生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这些做法都是易于操作、实用有效的。

  教师授之以法,让学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上充满了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反复朗读,基本成诵,就保障了45分钟的实效性。

  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学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是合理的。教学流程呈“整体感知”、“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的板块状结构。三个板块环环相扣,符合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要求。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①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象,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象,获得生活乐趣。

  教学难点:

  ①指导学生掌握诵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②培养学生丰富想象、联想能力以及仔细观察并表现生活细节的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法2讨论交流法3质疑法

  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激“趣”。

  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童年》是啊,童年就像一首歌,有着轻快优美的旋律,“充满着幻想和好奇的童年生活,真的`如阳光般灿烂”,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也有属于自己的“趣事”,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清代作家沈复的童年趣事吧!

  二、读“趣”

  第一遍,听读——听录音;

  第二遍,领读——正确地掌握停顿;

  第三遍,跟读——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

  第四遍,学生齐读。(用充满童真的语调)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ǎo),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怡(yí)然,凹凸(āotū),为壑(hè),癞(lài)虾蟆

  ☆学法指导——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比如“项为之强、明察秋毫”

  三、析“趣”

  1、合作疏通文意。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④以丛草为林(把……当作)

  ⑤项为之强(脖子、颈)

  ⑥兴正浓(兴趣)

  ⑦方出神(正)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驱之别院(赶、驱逐)

  4、小结

  作者围绕“物外之趣”,写了童年时的三件趣事,表明他观察非常细致,有着丰富的想象力。

  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继续析“趣”

  1、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2、.第一件是把夏蚊看作群鹤,“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怡然称快”。(拟蚊成鹤)

  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作大自然;(神游“山林”

  第三件,把癞蛤蟆看作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怜虫惩蟆)

  三、赏“趣”:

  三件趣事中,你最喜欢那一件?为什么?

  四、悟“趣”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思考: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1、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象,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五、联“趣”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象,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说说(写写)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象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完成印发的练习题。

  7、板书设计

  仔细观察

  善于联想

  想象丰富

  热爱自然

  保持童心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童趣》的教学设计10-14

七年级上册《童趣》教学设计10-25

六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学设计10-03

《童趣》的教学设计10-05

《童趣》教学设计10-05

童趣教学设计08-28

关于《童趣》的教学设计08-14

童趣的教学设计范文09-24

《童趣》教学设计范文08-28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