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泼水节教案分析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难忘的泼水节教案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难忘的泼水节教案分析 1
《难忘的泼水节》一课,难点之一: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节,为什么“难忘”,理解周总理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品质,学生对周总理知道的并不多,所以对孩子来说,这是个难点。
怎么突破难点?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少数民族的名称,相机出示了“傣族”,认识了“傣”字,让孩子说说知道的傣族的特征,孔雀舞、竹楼,泼水节自然出现了。接着,我讲了泼水节来历的故事,孩子的兴致一下子被提起来了,也了解到人们为什么要用这种形式庆祝节日,更为学习课文时的某些环节打下基础。比如,周总理为什么要用柏树枝蘸水祝福等。
故事引入了“泼水节”,很快学习写了“泼”字。接着,板书上“难忘”,解题,什么是“难忘”?看课题,能提什么问题?学生就提出了“为什么泼水节难忘”?什么时候的泼水节?读课文,很快就能找到答案。找到了答案,未必真正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们一起过节,特别高兴”这个需要历史知识的难点。接下来,就要简单介绍周总理了,利用网络资源,打开网页,迅速介绍总理的.伟大人品,身为国家总理的忙碌,结合实际,体会总理和人民一起过节的难得,人们对总理的景仰、爱戴。了解了周总理的背景资料,再问:总理要来和大家一起过泼水节了,如果你是傣族人,你会是什么心情?会怎么做?看课文,哪里写出了人们对总理的热情欢迎?人们的高兴心情?这个节日又是怎么过的?
小组讨论、读读、画画,孩子们很投入地读书、讨论。然后,在交流的时候,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深入地体会,品味词语。孩子们自己能从“一条条、一串串”分析热闹情景了。但是,总理平易近人的言行举止却需要老师点拨才能理解。让学生画出描写总理外貌的句子读一读,再看着图画,老师来读,结合图,理解了什么是“对襟白褂”,再看周围的傣族人服饰,和总理的有什么区别?看得出总理穿得是傣族人的服装,又和人们一同跳舞、敲鼓,看到总理这样,傣族人们会有什么感觉?联系实际”老师和大家一起做游戏,你有什么感觉?“很容易体会出总理给人亲切、和蔼的印象。这样和人民心连心的总理,才是”敬爱“的。接下来,拓展思维,边读课文边想:祝福的时候,总理会对傣族人民说些什么?分别对老年人、青年人、孩子等说什么?演一演总理为人们祝福的场面。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表演,用动作把课文中的动词演出来了,在交际中老师相机指导该对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
这类有政治意味的课文,往往会让孩子觉得枯燥,这一课,通过这样的设计,上下来总体上感觉还不错。
难忘的泼水节教案分析 2
一、教材分析
《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 1961 年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课文洋溢着欢快、热烈的气氛,字里行间体现出周总理亲民、爱民,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情厚谊,以及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敬爱与感激。这篇课文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能让他们了解泼水节这一传统民族节日的欢乐场景,又能在情感上受到周总理人格魅力的感染,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领袖的情感,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抒发情感的优秀范例。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基础,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但对于较长篇幅文章的理解能力尚有限。他们好奇心强,喜欢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事物,而泼水节欢乐新奇的场景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不过,由于时代距离较远,学生对周总理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缺乏深入了解,可能较难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厚情感,需要教师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帮助他们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三、教学目标
1. 会认“泼、族”等 15 个生字,能正确书写“忘、泼”等 8 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感受泼水节的欢乐氛围。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教学,引导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字形和字义。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泼水节的欢乐及周总理与傣族人民的深情。
2.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之间深厚情谊的'内涵,体会人民对周总理的敬爱源于他关心人民、为人民谋福祉等品质,从心底产生共鸣。
引导学生学习文中通过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展现人物情感与节日氛围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方法
1. 朗读感悟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师生合作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的欢快氛围和深情厚谊,以读促悟,以悟带读。
2. 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泼水节的热闹场景,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使他们仿佛置身于泼水节现场,增强情感体验。
3. 讲解引导法:针对生字词及重点语句进行细致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词句含义,掌握生字的读写,突破教学重难点。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泼水节热闹非凡的视频,展示人们相互泼水、载歌载舞的画面,提问学生:“这是什么节日?你们想知道 1961 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此环节利用直观的视频迅速抓住学生眼球,从学生熟悉的节日欢乐场景切入,自然过渡到课文内容,引发学生好奇心,为后续学习铺垫。
2. 初读课文,识字写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
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教学生字,如:“泼”采用形声字识字,结合泼水动作演示理解字义;“族”字通过介绍傣族文化,展示傣族服饰、建筑图片,让学生在文化情境中记忆字形。
教师示范书写生字,重点强调易错笔画,如“忘”字的心字底卧钩写法,学生跟随书空后在练习本上临摹书写,教师巡视评价,及时纠正书写姿势与字形问题。
初读环节重视基础识字写字教学,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多样识字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扎实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良好书写习惯,为阅读扫清障碍。
3. 精读课文,感悟情谊
分段精读,学习课文第 1 2 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抓关键词“一年一度”“特别高兴”,体会泼水节在傣族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以及 1961 年泼水节格外不同寻常,追问原因,引出周总理要来,为下文情感升华蓄势。
研读第 3 5 自然段,聚焦周总理到来场景,通过朗读描写周总理穿着、神态、动作语句,如“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让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周总理和蔼可亲形象;分析傣族人民反应,“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体会人民对总理的热烈欢迎与期盼。
学习泼水节活动段落,抓住“一手……一手……”“泼啊,洒呀”等词句,配合泼水节欢快音乐,师生分角色朗读,模拟泼水动作,感受泼水节欢乐氛围,理解泼水寓意,感悟周总理与傣族人民同欢乐、共庆祝,水乳交融的深情。
精读环节紧扣文本,抓关键语句、字词,结合朗读、想象、角色扮演等,层层深入挖掘情感,让学生如临其境,将抽象情感具象化,理解周总理与人民情谊。
4. 总结拓展,情感升华
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总结周总理与傣族人民共度泼水节难忘之处,点明周总理亲民爱民,与人民心连心,所以人民敬爱他,升华主题。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资料,了解其他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及相关感人故事,分享交流,拓展文化视野,强化民族情感。
总结回顾强化学习成果,拓展活动延伸课堂知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与探究精神。
七、板书设计
采用图文结合方式,中间画一个大大的泼水节水盆,周围写着“周总理”“傣族人民”,用箭头连接,箭头旁标注“心连心”,再摘取文中关键动词、形容词如“笑容满面”“欢呼”“泼洒”等写在相应位置,直观展现周总理与傣族人民共庆泼水节、情谊深厚核心内容,辅助学生理解记忆。
八、教学评价
1. 过程性评价:课堂上通过观察学生表现,如朗读是否投入、生字书写是否规范、参与讨论是否积极等,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或针对性指导纠正,激励学生保持学习热情,改进不足。
2. 结果性评价:通过课后生字听写、背诵检查以及布置小练笔,让学生描写一次难忘活动场景,考察学生字词掌握、课文背诵及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依据作业情况反馈教学成效,调整后续教学策略。
难忘的泼水节教案分析 3
一、教材分析
《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洋溢着热情与欢乐的记叙文,讲述了 1961 年周总理与傣族人民共度泼水节的情景。文章紧扣“难忘”,通过描写周总理的外貌、动作以及与傣族人民互动的细节,展现总理亲民爱民形象,也体现了各族人民对总理的敬爱与拥护,反映出民族团结的.美好氛围,富有教育意义与情感价值,利于培养学生对国家领导人的崇敬及民族团结意识,契合低年级语文教学注重情感渗透与品德熏陶的要求。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具备一定基础识字、阅读能力,能借助拼音读文,初步理解简单词句意思。但对历史背景陌生,理解周总理人格魅力及泼水节深层意义有难度;注意力易分散,需趣味情境、直观手段维持学习兴趣;形象思维为主,擅长从具体画面、情节感知课文,难以把握抽象情感,教学要化抽象为具体,多感官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认识“泼、族”等生字,会写“忘、泼”等字,正确读写“难忘、泼水节”等词语,扎实字词基础。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能用自己话简述课文大意,锻炼语言表达与概括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泼水节视频、图片,创设情境,感受节日氛围,理解文意,培养直观想象能力。
抓住描写周总理言行段落,分析关键词句,体会总理和蔼可亲,学习细节描写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周总理与傣族人民心连心情谊,激发对总理敬仰、爱戴之情,增强民族团结信念。
四、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识字写字教学,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规范书写,如易错字“恩”“寿”,夯实语文基础。
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尤其描写泼水节欢乐及总理参与场景语句,像“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感受热烈气氛与深情厚谊。
2. 难点
理解周总理在傣族人民心中特殊地位及泼水节“难忘”深层原因,因时代距离,需补充资料,如总理事迹、当时国家民族政策,引导深度思考。
指导学生模仿文中描写,进行段落写作,实现从阅读输入到写作输出迁移,对低年级学生挑战较大,要分步搭建支架,从词句模仿起步。
五、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生字词音形义、课文历史背景及重点难点语句,知识传授精准高效,如讲解“襟”字,从部首表意到整体含义,助学生理解记忆。
2. 情境教学法:播放泼水节欢庆音频视频、展示风情图片、角色扮演等,营造现场感,使学生身临其境理解内容,如模拟泼水祝福场景,体会欢快氛围与人物情感。
3. 朗读感悟法:多种形式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如深情朗读总理祝福话语,感悟关爱。
4.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总理亲民表现、难忘原因等问题,促进思维碰撞,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如讨论“假如你是傣族小朋友,见到总理会说什么”,拓展想象与表达。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3 分钟)
播放泼水节热闹视频片段,问学生:“这是哪个民族的节日?看起来怎么样?”引发兴趣,引出课题,激活已有生活认知,自然衔接新课。
2. 初读课文,识字写字(12 分钟)
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教师范读正音,利用卡片、游戏(如“摘苹果”认字词)巩固读音。
分析字形,如“泼”形声字,左形右声;“敬”可拆字记忆,“苟”字头加“攵”,教师示范书写,学生书空、临写,强调关键笔画、笔顺,同桌互评,扎实书写训练。
3. 精读课文(20 分钟)
研读第 1 2 段,看图片理解“火红火红”等词,感受傣族人民准备节日热情,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
聚焦第 3 5 段,出示总理画像,介绍外貌,找出描写总理动作、语言句子反复读,如“笑容满面”体会和蔼,模拟动作感受亲切,小组交流分享感受,升华情感。
学习第 6 8 段,体会泼水欢乐,分角色朗读,感悟祝福含义,联系前文理解“难忘”是因总理到来添独特幸福。
4. 总结拓展(5 分钟)
回顾课文,总结周总理与傣族人民共度泼水节难忘瞬间,强调民族团结主题。
拓展作业:搜集其他民族与领袖友好故事分享,或画一幅“难忘的泼水节”画配文,拓展知识,深化情感,锻炼综合能力。
七、教学特色与创新点
1. 多元文化融合:不仅讲语文知识,融入傣族民俗文化,展示服饰、饮食、节日传统,拓宽文化视野,培养多元文化理解包容素养,如介绍泼水节由来传说。
2. 信息技术深度赋能:运用动画、VR 资源(虚拟“走进泼水节现场”)等,打破时空限制,增强沉浸感,革新传统教学呈现形式,激发学习动力。
3. 情感教育贯穿始终:挖掘总理点滴细节,联系生活实际,从敬爱总理延伸到身边关爱他人,如谈社区互助,将情感落地生根,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难忘的泼水节教案分析】相关文章:
《难忘的泼水节》经典教案10-17
难忘的泼水节教案10-03
课文《难忘的泼水节》的教案08-06
《难忘的泼水节》优秀教案07-15
关于难忘的泼水节教案09-16
《难忘的泼水节》优秀教案08-08
《难忘的泼水节》的教案范文08-28
难忘的泼水节教案(精选10篇)09-27
难忘的泼水节优秀教案设计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