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典故吧,要准确理解有关典故的正确含义和使用方法,避免用错,用偏,产生笑话,影响意思表达,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典故?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成语典故,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成语典故1
典源出处:《楚辞》屈原 《九章·哀郢》:“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王逸注:“阳侯,大波之神。”《淮南子·览冥训》:“武王伐纣,渡于孟津阳侯之波,逆流而击,疾风晦冥,人马不相见。”高诱注:“阳侯,陵阳国侯也。 其国近水, (ni) 水而死。其神能为大波,有所伤害,因谓之阳侯之波。”
释义用法传说阳侯是古代一诸侯,溺死于水,化为水神,能兴波作浪。后以此典指水神; 或借指风浪。
用典形式
【阳侯】 南朝陈·张正见:“何言沉璧处,千载偶阳侯。”唐·韩愈:“路暗执屏翳,波惊戳阳侯。”唐·王毂:“五岳翠干云彩灭,阳侯海底愁波竭。”
【波神】 唐·元稹:“织女云桥 断,波神玉貌融。”
【阳侯伏】 清·纳兰性德:“江清冯夷俯,海静阳侯伏。”
【阳侯波】 金·元好问:“我欲横江斗蛟鼍,万弩迸射阳侯波。”清 ·黄景仁:“中流忽然怒飙作,天吴驾浪阳侯波。”
【傲阳侯】 唐·李白:“谑浪掉海客,喧呼傲阳侯。”宋 ·黄庭坚:“今日伐鼓出,棹歌傲阳侯。”
【鼓波阳侯】 唐 ·白居易:“喷风激飞廉,鼓波怒阳侯。”
成语典故2
汉王数羽曰:“夫为人臣为杀其主,杀其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
释义“逆”,叛逆,“无道”指不合封建理法。这刚成语的多指封建专制者对起来造反的人所加的罪名,意为罪大恶极。“大逆无边”也称“大逆不道”。
故事:秦朝灭亡以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有—天项羽在阵前向刘邦喊话,要与他决一雌雄。刘邦回答说:“我开始与你都受命于楚怀王,约定先定关中的'为王。但是我先定关中后你却负约,让我到巴蜀去当汉王。这是你第一条罪状。你在去救援赵军途中,杀死上将军宋义,自称上将军,这是你第二条罪状。你违抗怀王命令,擅自劫持各诸侯的兵马人员,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接着,刘邦又揭露项羽烧毁秦宫、掘开秦皇坟墓,搜刮财物,杀死投降的秦王子婴,活埋二十万秦国百姓,杀害义帝等罪状。在讲到第十条罪状时,刘邦说:“你作为臣子而杀死君王,又杀害已经投降的人,为政不平,对订立的约定不讲信义,为天下所不容,属于重大的叛逆。你犯下如此十条大罪,我兴仁义之兵来讨你这个逆贼,你还有什么面目向我挑战!”
成语典故3
出尔反尔(chū ěr fǎn ěr)。
尔:你。反:同“返”;回。反尔:意谓你怎样对待人家,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原指你怎样对付人家;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现多指自己说了或做了后,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说话不算数。
《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战国时,有一年邹国与鲁国发生了战争。邹国吃败仗,死伤了不少将士。邹穆公很不高兴,问孟子道:“在这次战争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杀死了三十三个,然而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去拼命的,他们眼看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可恨得很。要是杀了这些人吧,他们人太多,杀也杀不完;要是不杀吧,却又十分可恨。您说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记得有一年闹灾荒,年老体弱的百姓饿死在山沟荒野之中,壮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粮仓还是满满的,国库也很充足,管钱粮的官员并不把这严重的灾情报告给您。他们高高在上,不关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残害百姓。”
孟子在回顾了这辛酸的.往事后,接着又说:“您记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说过的话吗?他说,要警惕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如何对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个报复的机会,就要用同样的手段来对待那些长官了。”孟子最后告诉邹穆公说:“所以,大王不要去责怪他们、惩罚他们。如果实行仁政,您的百姓就会爱护他们的长官,并且愿意为他们献出生命。”
成语典故4
典源出处
《左传 ·襄公十八年》:“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杜预注:“歌者吹律以咏八风,南风音微,故曰不竞也。师旷唯歌南北风者,听晋、楚之强弱。”
释义用法
春秋时楚军攻打晋国,楚在晋的`南面,晋国乐师师旷歌南北风以占楚、晋的强弱,南风声音低弱,与律不合,所以称不竞,指士气低沉,无战斗力。后以此典形容衰弱不振; 或对立的 一方有不利、失败的趋势。
用典形式
【南竞】 清·赵翼:“关门风静无南竞,戎索星低欲北流。”
【北风竞】 宋·苏轼:“行看北风竞,来救南国蹙。”
【师旷审音】 清·吴伟业:“师旷审音吹不竞,钟仪怀土操谁传。”
【误竞南风】 唐·杜甫:“此乡之人器量窄,误竞南风疏北客。”
【南风不竞】 唐 ·贾至:“南风不竞多死声,鼓卧旗折黄云横。”清 ·吴伟业:“南风不竞君知否,抉眼胥门看入吴。”清·张尚瑗:“南风不竞自天道,嗟哉竖子时无雄。”
【南风多死声】 北周 ·庾信:“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
成语典故5
成语名称:越俎代庖
成语拼音:yuè zǔ dài páo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包办。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越:越过;俎:盛放祭品的器皿;庖:厨师。比喻越权办事或包办代替。
成语来源:战国·宋·庄周《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成语造句:郭沫若《天地玄黄·兵不管秀才》:“秀才还不便越俎代庖,军人理应少管闲事。”
越俎代庖的成语故事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传说中,有一位杰出的领袖叫唐尧。在唐尧的.领导下,人民安居乐业。可是唐尧很谦虚,当他听说隐士许由很有才能的时候,就想把领导权让给许由。唐尧对许由说:“日月出来之后还不熄灭烛火,它和日月比起光亮来,不是太没有意义了吗?及时雨普降之后还去灌溉,对于润泽禾苗不是徒劳吗?您如果担任领袖,一定会把天下治理得更好,我占着这个位置还有什么意思呢?我觉得很惭愧,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您来治理。”,许由说:“您治理天下,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如果再来代替你,不是沽名钓誉吗?我现在自食其力,要那些虚名干什么?鹪鹩在森林里筑巢,也不过占一棵树枝;鼹鼠喝黄河里的水,不过喝饱自己的肚皮。天下对我又有什么用呢?算了吧,厨师就是不做祭祀用的饭菜,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来代替他下厨房做菜。”
越字开头的成语
越俎代庖
包含有越字的成语
越俎代庖 吴越同舟 不敢越雷
成语典故6
典源出处
《尚书 ·武成》:“厥四月,哉生明。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释义用法
周武王灭商后,把马放到华山脚下,把牛放到桃林的田野上,表示以后不再乘用打仗了。后以此典表示战争消弭,天下太平。
用典形式
【华山归】 清·吴元龙:“身闲早得华山归,害去讵劳襄野牧。”
【桃塞马】 清·顾炎武:“未归桃塞马,终负鲁阳戈。”
【散马日】 唐·杜审言:“山追散马日,水忆钓鱼人。”
【散马牛】 隋·炀帝:“方当销锋散马牛,旋师宴镐京。”
【归马华山】 唐·杜甫:“大君先息战,归马华山阳。”
【华山归马】 唐·张碧:“愿得华山之下长归马,野田无复堆冤者。”元·耶律楚材:“谁识华山归马日,易于渭水钓鱼时。”
【归放华山阳】 清 ·高士奇:“功成偃武海宇泰,会须归放华山阳。”
成语典故7
筚: 通“荜”,柴。路: 同“辂”,即大车。蓝缕: 破衣。原意是指楚国的先君坐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训之以若敖、蚡(fén)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不可谓骄。”
春秋时期,诸侯之间混战不休,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兵攻打郑国。郑国派遣使臣到晋国求援,说楚军骄傲、无戒备,晋、郑两家联合起来攻楚,楚军必败。晋军中出现了两种意见: 同意者支持出兵,认为打败楚国慑服郑国,就在此一战了。反对者却说,楚庄王灭掉庸国后,常常提醒人民要警惕外来侵略者,并以楚国的先君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事迹来训导民众;同时还用“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劝诫军民。所以没有理由认为楚国骄傲、放松了戒备。反对者的意见虽然很有道理,但是没有被采纳。最后晋国出兵,被楚军打得大败。不久,楚国成为中原的霸主,晋国的实力大大削弱。
后人以“筚路蓝缕”来形容创业艰难,教育人们建设国家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
成语典故8
【成语】挑肥拣瘦
【读音】tiāo fei jiǎn shou
【释义】挑、拣:选择;肥:肥肉;瘦:瘦肉。比喻挑挑拣拣,光要对自己有利的。
【成语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像娘这样费心,还不讨他说个是,只要拣精拣肥,我也犯不着要效他这个劳。◎清;郭小亭《济公全传》第一百二十六回 :这和尚必是买十个钱的肉,挑肥拣瘦。
【近义词】挑三拣四、拈轻怕重
【反义词】先人后己、舍己为人、慌不择路、狼吞虎咽、贫不择妻、寒不择衣
【成语典故】远在东汉刘秀时期,光武帝刘秀曾在都城建立了太学,这座太学即位于洛阳开阳门南5里远的地方。当时,在太学里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挑肥拣瘦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太学里,有位教学博士,姓甄名宇,很有学问。有一年腊月三十,光武帝刘秀下诏赏赐太学里的教学博士们每人一只羊,让太学高高兴兴地欢度春节,可当羊赶到太学大院后,却出现了问题。原来这每只羊大小不等、肥瘦不一,如何分配才合理呢?教学博士们七嘴八舌,吵嚷了半天,也没有商量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好办法。这时,甄宇站起来说道:我们都是教学博士,为人师表,不能斤斤计较,挑肥拣瘦!说罢,他便从羊群中挑出那只最小最瘦的`来,径直牵了去。这下,大家不再争论,你谦我让,很快就分完了这群羊,各自高高兴兴的回家去了。这段让羊的佳话传了出去,洛阳城里的人无不赞扬甄宇,还给他起了个带有敬意的别号瘦羊博士。从此,挑肥拣瘦这个成语也就传开来了。
成语典故9
语出唐·杜甫《春日忆李白》一诗:“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诗的大意是: 李白的诗无敌于天下,飘然的情思是多么地卓尔不群。诗意的清新可以赶上庾信(南北朝诗人,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风格的俊逸则比得过鲍照(南北朝诗人,曾任“前军参军”,称“鲍参军”)。渭北春天的.花和树使我想起了远在江东的他,他望着西天的晚霞也该想起我了吧?(当时李白在江东一带,杜甫住在长安,即今西安,在渭水的北方。)什么时候能再见面喝上一杯酒,一边细细谈论诗文呢?
杜甫缘何要作这首诗呢?原来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大诗人,青年时代即齐名,韩愈有诗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唐玄宗天宝初年,他俩曾在山东一同游览吟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分别以后,互相怀念的心情便常常表现在他们的诗作中。杜甫的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作的。
由于杜甫的这首诗,后来“春树暮云”一语便常用来表示怀念远方的朋友或指朋友间思念情深。
又作“暮云春树”。
成语典故10
方寸之地
徐庶是三国时刘备的军师。他多谋善断,料事如神,深得刘备的信赖。
一次,徐庶识破“八门金锁阵”,大败曹操官兵。曹操将领曹仁不服输,深夜起兵去新野劫寨。徐庶早有所料,待曹仁离开樊城时就乘虚而入。结果,樊城失守。曹仁败退许昌,愧对曹操。曹操说:“刘备必有能人为他策划!”曹操探得是徐庶,便想把他骗到许昌留在身边。他们摹仿徐庶母亲的笔迹写信给徐庶。徐庶见信得知老母押在许昌,只好挥泪告别刘备。徐庶说:“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
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篇四:要言不烦
三国时的魏国有个叫管辂(lù)的人,非常精通占卜之术。他有一个好朋友叫何晏,是个玄学家,精通《老子》《庄子》与《周易》,喜谈玄理,是魏晋时清谈之士的'领袖人物。西晋人陈寿在《三国志。管辂传》里记载了他们之间发生的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管辂邀请何晏到家中做客,一起谈论《易经》义理,谈得非常通透明晓,简直成了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何晏不由得赞叹说:“谈论阴阳之道,恐怕这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比得过你。”
当时还有个叫邓飏(yáng)的人也坐在旁边,他在这方面显然还是个未入门的人,他此时还是糊里糊涂的,就向管辂问道:“人人都说您精通《易经》,但您刚才谈论的时候,却丝毫没有涉及《易经》的辞义,这是什么缘故呢?”
话音未落,管辂便应声答道:“真正精通《易经》的人,是不随便谈论《易经》的。”
听了这机敏又深奥的话,何晏含着笑说:“这等答复真是太妙了,要言不烦,越是精要的话越不会烦琐难懂呀。”
成语典故11
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
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
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
于是,蔺相如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
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快要撞击在柱子上。
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到底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完璧归赵历史人物
1、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赵惠文王时,秦强索赵“和氏璧”。他受命携璧入秦,当廷陈词力争,终完璧归赵。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随赵王赴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因善于应对,使赵王免遭屈辱,擢为上卿。对赵相廉颇能一再容忍谦让,使其感悟,成为知交。
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的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件事件。
2、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一称秦昭王,嬴姓,赵氏,名则,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早年在燕国做人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与其弟争位,遂立。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在位时,秦国继续扩张。最著名的、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发生的。
秦昭襄王在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当权,外戚魏冉为宰相,史称"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魏冉推荐白起为,先后战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魏国的河东和南阳、楚国的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昭王听从魏国人范雎的话,夺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拜范雎为宰相,改为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胜赵军。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将,公元前256年又灭亡西周国(此西周不是作为朝代的"西周",而是战国末期的西周公国),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昭襄王去世,终年有75岁。
基本信息
【拼音】wán bì guī zhào
【释义】完:完整无缺;璧:古代一种扁圆形的、中间有孔的玉器;赵:赵国;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国送回赵国。后来比喻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本人。
【近义词】物归原主、物归旧主。
【反义词】久假不归、巧取豪夺、横征暴敛。
完璧归赵造句
1、可后来因为家务缠身,孩子又小,终究又把辛苦学来的几个单词完璧归赵地还给老师。
2、我的真金项链被偷了,在警方的侦查下,项链终于完璧归赵了。
3、一位澳大利亚墨尔本妇女将手提包遗忘在购物车中。包中的现金和首饰共值11万美元,最终居然完璧归赵。
4、你放心,你那两件东西不久就会完璧归赵。
5、我看他觊觎你那珍珠项鍊已久,如今既弄到手,绝不会完璧归赵!
6、有各种各样状况报告,因为策展人员担心他们引以为傲的珍品不能完璧归赵。
7、薛耀青预备把真方单完璧归赵,以牟取好处。
8、听着,每个人都注意这辆车一定要完璧归赵到汽车维修厂的。
9、您的这本书,我看完后一定完璧归赵,绝不食言。
10、国家博物馆的大多数被劫文物都会完璧归赵。
11、你捡到的棒球手套,既知失主,理当完璧归赵。
12、他将它完璧归赵了为什么?
13、这是上回所借的书,如今完壁归赵,请你查收。
14、今晚我要去约会,权借西装一穿,明早一定完璧归赵。
15、我朋友的手机在丢失2小时后就完璧归赵,而且也没有为此支付任何费用或酬金。
16、同时哈马斯也并没有把以军士兵吉拉德沙利特完璧归赵。
17、国家博物馆的大多数被劫文物都会完璧归赵。
18、请放心,不要多久,这两件东西定会完璧归赵。此事放在弟身上好啦。
19、我这副手镯被窃已久,没想到今日竟被警方找回,得以完璧归赵。
20、这些影片我看完之后一定会完璧归赵,请你放心。
21、他在出发前已经许下完璧归赵的诺言!
成语典故12
且: 暂且,苟且。过一天算一天。原指没有长远打算。语出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寒号虫》。
这是个寓言故事: 五台山有鸟,名寒号虫。四足,有肉翅,不能飞,其粪即五灵脂。当盛暑时,文采绚烂,乃自鸣曰:“凤凰不如我。”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
(ku)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大意是: 夏天里,寒号鸟看着自己长着一身多彩绚丽的羽毛,非常得意,天天高唱“凤凰不如我”,什么事都不做,也不准备过冬的窝。夏天过去了,秋天也很快过去了,严寒的隆冬跟着而来。这时,寒号鸟身上的羽毛脱落了,可并没有暖和的窝可躲,被冻得浑身发抖,就像那出世不久、羽毛不丰的.雏鸟,蜷缩着,发出无可奈何的凄切声:“得过且过!”过一天算一天了!故事的结局是: 不久,寒号鸟被冻死在五台山山石崖缝中。
现在“得过且过”一般用来形容胸无大志、苟且度日或勉强维持生计。
成语典故13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相当活跃,名家辈出。当时有一位哲学家、教育学家荀子,其博大的学问、深刻的见解,令后人敬佩不已。他写有许多散文,《劝学》称得上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荀子在《劝学》篇中,提出不懈地学习可以增长人的才干、改变人的气质。他特别指出,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荀子说:“只要你不断地堆积泥土,就能最终堆成高山,风雨就会从山里产生出来;只要你不断地积聚少量的`水,就一定会形成深渊,那里就会有蛟龙来潜藏;只要你做好事做多了,就一定会养成一种美德,如此,要完全具备圣贤的思想品质也就不难办到了。
“这里重要的是,绝不能看轻点滴的积累。人若是不一步一步地走,哪能走到千里之外?不汇积小河里的水,大江大海又怎么能形成呢?一匹千里马如果只跳一下,连十步的距离都不可能超过;而最劣等的马如果连续走十天,也能走很远。后者的成功就在于从不停止前进啊!
“一个人如果懒懒散散,刻几下木头就停下来,他连朽木也刻不断;而如果他发愤图强,刻而不停的话,一定能把金石雕刻成器!总之,人要成功,就得不断地、专一地奋斗下去!”
荀子的这些话成为至理名言,一直流传至今。
◎成语释义
常用来比喻坚持不懈。锲:用刀子刻。舍:放弃。
◎故事出处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出处译文
一个人如果懒懒散散,刻几下木头就停下来,他连朽木也刻不断;而如果他发愤图强,刻而不停的话,一定能把金石雕刻成器!
成语典故14
指不注意生活小事。语出《后汉书》中的.《虞延传》和《杨政传》。
《后汉书·虞延传》说虞延“长八尺六寸,要(同腰)带十围,力能扛鼎。性敦朴,不拘小节”。
《后汉书·杨政传》则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杨政曾向代郡(今山西省阳高地区)范升学习《易经》。后来范升被自己离弃的妻子控告,被关进了监狱。为此,杨政赤裸身体,耳贯羽箭,抱着范升的儿子潜伏道旁,等皇上车子路过时,叩头大喊: 我师范升先后娶了三个妻子,只有这一个孩子,刚三岁,就要变成孤儿了,请可怜可怜他吧。护卫官担心杨政这一举动惊吓到皇上,举箭便射。但杨政并不离去。护卫官又用戟戳伤了杨政的胸部,杨政仍不离开,其言辞越发恳切。结果感动了皇上,下诏释放了范升。杨政因此也名显四方。《杨政传》评价杨政:“为人嗜酒,不拘小节,果敢自矜,然笃于义(非常重义气)。”
成语典故15
宋真宗时,契丹人大规模入侵,一时间危机四伏,宋朝上下人心惶惶。真宗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大臣王钦若说:“契丹兵力雄厚,我们不能和他们正面发生冲突,只有求和,再送上金银珠宝和美女,契丹一定会退兵的。”宰相寇准反对:“还没有打,怎么就说着丧气话?依我看,不如我陪着皇上御驾亲征,可以鼓舞士气,这样我们一定会打胜的!”真宗采纳了寇准的建议,后来果然在澶渊获得大胜。
王钦若对寇准又嫉妒又恨。一次陪皇上,王钦若趁机对真宗说:“最危险的'是一次将所有的赌本都压上,这样可能会输得精光。上次澶渊之战,寇准分明是将皇上作为赌本压上了,丝毫不顾及皇上的安危啊!”真宗听了这个比喻,立刻勃然大怒,不久便将寇准从宰相贬为陕州知府。
“孤注一掷”是倾其所有,冒险来决一胜负。
【成语典故】相关文章:
成语典故06-24
成语典故故事06-05
成语典故亡羊补牢01-24
成语典故熟能生巧01-20
人琴俱亡的成语典故02-24
朝秦暮楚的成语典故05-26
关于成语的典故11-01
(精选)成语典故故事01-10
塞翁失马成语典故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