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要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第4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要想知道大象有多重,怎么办呢?(可以称一称。)教师板书“称”。谁听过称象的故事?怎么称?
结果怎样呢?请带着问题学习第6课。
(二)初步阅读,领略课文内容。
1.大家小声读,标出自然段序号。(5个自然段。)
2.指五名同学读全文。大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讲了一个曹冲出主意称大象的故事。)
课文是怎样具体叙述这个故事的呢?下面我们细学课文,理解内容。
(三)细学课文,分析内容。
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课文第几段写这个内容?(故事发生在古时候,课文第1自然段写这个内容。)
(2)请一个同学读第1自然段。
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有人给曹操送来一头大象,曹操带着儿子和大官们来看象。)
(3)看书中插图。
从哪里看出是古时候?谁是曹操?周围都有谁?(略)
大象是什么样的?官员们怎么看?曹操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官员们说出了什么办法?我们学习2、3
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
(1)大家默读这两段。
用“--”画出描写大象样子的句子。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大象是什么样的?这里说大象的什么像堵墙?为什么这么比喻?腿像四根柱子又说明什么?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这里说大象的身子像堵墙。因为大象的身子又高又大,
所以这么比喻。腿像四根柱子,进一步说明大象身体重。用具体的事物做比喻进一步说明大象的高和大。)
(3)官员们是怎么议论的?
(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多“到底”这个词。)
到底:究竟。
两句话哪句话写得好?怎么好?
第二句话增加“到底”一词,加强了语意和语气,把官员们那种急切的心情描写出来了。
(4)指导朗读。
读描写大象的句子,应该把大象高而大的意思强调出来。读官员们议论,应该读出大家急切的心情。
试读,指名读。
(5)当曹操提出“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的问题后,官员们想出几种办法?
先分小组讨论,再指名回答。
官员们想出两种办法:一是造一杆大秤;二是把大象割成一块一块地用秤称。
板书。官员:造大秤、宰大象
曹操听了怎样?
指名读这两句话。
问:这两句话一样吗?(不一样,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一个“直”。)
直:一个劲儿地,连续不断。多一个“直”程度不一样,语意更重了。
曹操为什么直摇头?
(曹操非常不赞成他们的办法。)
(6)分角色读第3段。
3.学习第4、5自然段。
(1)自己小声读第4、5自然段。
思考:①谁想出一个好办法?这个办法是什么?
②曹冲称象的办法分为几步?哪几步?
(2)指名读第4段,回答问题。
①曹冲想出一个称象的办法。(略)
②曹冲称象的办法分为四个步骤:第一,赶大象上船,在船身下沉处画线;第二,把大象赶下船,往
船上装石头,装到画线处为止;第三称船上的石头;第四,把石头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3)用教具做演示,让学生动手做。
(4)同桌互相练说称象步骤,然后单人说。
(5)指名读第5自然段。
结果怎么样?(按照曹冲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果然:确实、真的。
课文中为什么用“果然”一词?
(强调说明曹冲的办法与实际相符合。)
当时曹冲的年龄有多大?(七岁)
比较的方法同上。
“才”是只有或仅仅的意思,进一步说明曹冲年纪小。
(6)曹冲为什么这么小的年纪就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
(认真听别人议论,从中受到启发,用船代替秤,用石头代替大象;最主要的是他平时就注意观察事
物,善于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所以曹冲这么小年纪就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
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平时要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有语气朗读全文,复述故事。
[称象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称象》教案设计
3.五年级称象教案
4.称象教学课件
5.曹冲称象课件
7.曹冲称象教学课件
10.《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