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拉开了新一轮诵读的帷幕。
早读课发完书,还有二十分钟时间,拿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一起读《笠翁对韵》。打开书,学生先圈画不认识的字,自己想法解决,或请教同桌,互读互教。在学生圈画生字、自读时,我把韵文每句的第一个字写在黑板上。
“读会了吗?”
“会了。”
“好,听老师读一遍。”
“中对外,后对先。”……读着读着,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跟着读了起来。
“好,那我们一起来读,注意节凑。”学生哇哇读了起来。
“有不懂的地方吗?”小手举起一大片。《笠翁对韵》语言难懂,有不少典故和历史故事,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要想弄懂的确不易。简单讲解,但孩子们对其中的典故十分感兴趣,每当讲起,一个个听得特专心,投来羡慕的眼神。
接着,男女生赛读、小组pk,几遍下来,学生基本上把句子读熟了。于是,我们放下书,看着黑板上的提示字,一遍两遍,越读越熟练,随着教鞭的起伏,时而激扬,时而低沉;时而挥舞手臂,时而身体摇晃着,诵读渐入佳境。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幸福地来到走廊上排队去做操。利用每句的第一个字当作提示,学生在读熟的基础上,看着提示字,当背诵一时想不起来,扫一眼提示字,马上就想起来了,难度一下降低了,背诵变得容易。
[提示字 教师随笔]相关文章:
4.音乐教师随笔
5.历史教师随笔
6.教师数学随笔
7.教师工作随笔
8.美术教师随笔
10.教师随笔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