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原文赏析

时间:2025-07-21 11:21:43 赛赛 黄庭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原文赏析

  这首词《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写得极为深挚,是山谷孤清抑郁的人格风貌的真实写照,为著名的宋代词人黄庭坚的代表作。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的原文赏析,欢迎阅读!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译文】

  在宜州看到梅花开放,知道春天即将来临。夜尽时,迟迟闻不到梅花的香味,以为梅花还没有开放;早晨起来,才发现在面南的枝条上已开满了梅花,真是没有想到。女子在镜台前化妆,引起了梅花的羡妒,就飘落在她的眉心上。要在平常见到这种景象,便希望畅怀酣饮;现在就不同了,自从被贬离开汴京,十年来,那种青年人的情怀、兴致已经不存在了。

  【注释】

  ①宜州:今广西宜山县一带。

  ②梅破知春近:梅花绽破花蕾开放,预示着春天的来临。

  ③开遍向阳枝:南枝由于向着太阳,故先开放。

  ④“玉台”二句:玉台,传说中天神的居处,也指朝廷的宫室。

  ⑤弄粉:把梅花的开放比作天宫“弄粉”。

  ⑥飘到眉心住: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下。梅花落于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词中意谓由于群花的妒忌,梅花无地可立,只好移到美人的眉心停住,古代妇女化妆时常在眉心点梅花砂痣。

  ⑦“平生个里愿杯深”两句:年轻时遇到良辰美景,总是尽兴喝酒,可是经十年贬谪之后,再也没有这种兴致了。个里,个中、此中。去国,离开朝廷。

  【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赏析】

  黄庭坚因作《承天院塔记》而被朝廷指为“幸灾谤国”而被除名,押送宜州编管后所作。全词以咏梅为中心,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既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写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词人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全词如下: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玉台弄粉花应,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怀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词人首先写道:“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宜州”指今广西宜山县一带。“梅破知春近”就是说梅花已经破花蕾而开放,预示着春天的来临。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即使走遍天涯仍有江南的音信,从梅花含苞欲放时就能感觉春天已经临近。从空间来说,宜州地近海南,去京城数千里,说是“天涯”不算夸张。但“天涯”一词也使词作的提升词的审美境界。同时,词人来到贬所之地,居然能看到江南常见的梅花。这里,词人用“梅花”这一意象暗示了自己即使到“天涯”也如在“江南”一样。特别是“也有”用得很妙,不但表明了始料未及、喜出望外的感受,也说明了环境比自己预料的好。

  紧接词人写道:“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夜阑”即夜将尽。“晓”即天明。这里指第二天天亮时分。“开遍向阳枝”由于南枝向着太阳,故先开放。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夜沉沉的微风轻吹,闻得芳香已较晚迟,不料第二天清早它却开满朝南的树枝。这两句是紧承上句中“梅破”而来写到梅开,具体写了梅花开放的景象。在描写中,诗人首先抓住了梅花的香气,突出梅花在夜晚都已经开放,香气四溢。其中的“得香迟”中的“迟”字暗示了梅花开得“早”。第二句“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一句是从视角来写的,天亮了,词人看到了向阳的枝头已经开满了梅花。面对着这样的景象,词人惊喜之情,溢于言表。

  下片首先写道:“玉台弄粉花应,飘到眉心住。”“玉台”即传说中天神的居处,也指朝廷的宫室。诗人把梅花的开放比作天宫“弄粉”。“飘到眉心住”典出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下。梅花落于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词中用此的用意是说梅花遭到群花的妒忌,无地可立,只好移到美人的眉心停住(古代妇女化妆时,常在眉心点梅花砂痣)。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面对梳妆台淡施脂粉一定要掠起群芳的嫉妒,你的落花只应飞到我的眉心就停住。这里,“玉台弄粉花应,飘到眉心住”是采用了比喻手法,表明自己在朝廷受到小人的排挤毁谤而远谪天涯,虽然愤激积郁胸中,但仍没有缺乏信心。也就是说,词人虽在贬所之地,但满怀江南之春心。这样,不但表现了一个被贬的老人观梅以致忘怀得失的心情,也为下文抒情达意作了铺垫。

  最后词人写道:“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平生”即一生,或此生(有生以来)。“个里”即个中、此中。“去国”即离开朝廷。“愿杯深”即有酒喝,与酒结交。“老尽少年心”即是说昔日的少年心被人世的风霜消磨殆尽,黯然情伤。意思是说,我一生唯愿与酒深交,可离开京城十年来消耗完了自己少年的心。这里,词人想到往日赏梅,对着如此美景,总想把酒喝个够;但现在不同了,经过十年的贬谪,宦海沉沦之后,不复有少年的兴致了。其中,“老”加上“尽”后,意蕴深刻,不但说明了自己年老,而且也暗示了词人郁愤之情。

  在艺术上,首先,由景入手,婉曲细腻。其次,以情收结,直抒胸臆。再次,典故运用,含蓄蕴藉。

  创作背景

  黄庭坚因作《承天院塔记》,朝廷指为“幸灾谤国”,被除名,押送宜州编管。此词作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到达宜州的当年冬天。他初次被贬是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至此恰好十年。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分宁人。治平进士,授叶县尉。历任国子监教授、秘书郎,曾为《神宗实录》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神宗实录》成,擢为起居舍人。哲宗亲政,多次被贬,最后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卒于贬所,私谥文节先生。《宋史》有传。尤长于诗,与苏轼并称“苏黄”。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艺术上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又能词。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编》。

  成就

  黄庭坚书法

  黄庭坚的书法主要的特色便是纵横拗崛,昂藏郁拔,在当时也是自成一体,享有很高的书法地位的。

  黄庭坚主要是擅长行书和草书,并且在行书和草书两种书体上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黄庭坚学习书法的主要源头可以说是因为苏轼的缘故的,虽然在历史上面黄庭坚初涉及书法是因为拜了当时的书法大师周越为师,跟随着周越学习书法,起初也是学到了很多的皮毛,但是后来黄庭坚慢慢地发现了跟随着时人学习容易没有自身的特色,黄庭坚即便是学到了周越所有的功底,最终也只能是和周越有同样的书法艺术造诣。因为黄庭坚开始了刻苦地研习着王羲之的书法,可终究是活在了别人的书法造诣之中。黄庭坚因为与苏轼师出同门,都是苏洵门下的“苏门四学士”,因此黄庭坚渐渐受到了苏轼书法的影响,在后来的许多著作中都有着苏轼的痕迹,当然苏轼的书法也受到了黄庭坚的影响,在苏轼的书中笔墨之间也有着黄庭坚的痕迹。

  黄庭坚的书法自古以来便是受到了极高的评价,古往今来赞美黄庭坚的书法之人比比皆是,其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黄庭坚在保留着传统书法方面的影响,同时又是在自己努力地开创着新的风格,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黄庭坚书法代表作

  黄庭坚,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也是书法家。因为其书法具有自己的风格,被后人谓之“宋四家”之一。黄庭坚的书法代表作并不少,他留存下来的书法代表作一直是后人研究的重点。

  黄庭坚的大行书代表作有《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及《松风阁诗》等,其中《松风阁诗》现在珍藏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馆。这篇文章总共有一百五十三个字,这书写的是黄庭坚当时经过松林期间的景物,借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之谊。其中所用的书法具有庭坚自己独特的写法,笔劲有力,下笔抑扬顿挫。小行书则有《王长者墓志稿》,现在保存在东京的博物馆,这文是黄庭坚为了纪念一王姓亲属所书,表达了庭坚平实及沉静的笔法。

  黄庭坚的草书代表作有《李白忆旧游诗卷》及《诸上座法帖》等,《李白忆旧游诗卷》整篇文章大约有三百四十多个字,经过后人的考证,这书法是庭坚晚年时期的作品。文中的字体有着怀素的痕迹,却又是庭坚自己特有的风格,结构变化多,堪为黄庭坚的草书代表作。《诸上座法帖》现保存在北京博物馆,全文总共有四百七十七个字,也是庭坚晚年的书法作品之一。

  黄庭坚被贬戎州期间还留下了不少石刻的书法作品,《苦笋赋》便是其中之一,也得到了后人的多番精心维护。黄庭坚的作品是当时书法的一种独特的体现。

  黄庭坚书法特点

  与苏轼齐名,即使在管途中坎坷不平,仍坚持不陷污泥中的著名诗人,我们不难说出“黄庭坚”这个名字。黄庭坚,是北宋时期的人物,或许很多人知道他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却少有人知道黄庭坚在书法的领域中也有自己独特的成就。

  黄庭坚主要的书法是草书与行书。黄庭坚的书法特点正是在笔法的抑扬顿挫上,以体现庭坚自己与旁人不同的特点,十分注重一个“新”字。黄庭坚的书法是结合了各个学家的所长,又将各个学家的缺点加以改正,以形成了自己的书法特点。

  黄庭坚的草书书法最初是周越为榜样,后来又以怀素等人的书法为榜样,黄庭坚所书写的字体结构上有着怀素的痕迹,然而在笔划却是完全不同的风格,形成了一种新的视觉冲击,变化迅速,以追求书法的新境界,黄庭坚使得书法上升了一个新的层次。这便是庭坚草书的书法特点。而行书则是每个字的中心都似乎围绕着一个圆心,打破了一直以来以方正、匀称为特点的字体,展现了一阵自然的特点。

  黄庭坚的书法特点主要有不受原先字体形态的限制,自有自己本身的特点,结合各家所长,具有自家的风范,不古板,以“新”为突破。人们常提及,“字如其人”。黄庭坚书法的特点正正如同他的为人处世一般,豁达,不受拘束,坚持以“新”为突破,有自己特有的风格。

【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原文赏析】相关文章:

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赏析09-18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黄庭坚09-30

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全词翻译赏析02-13

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阅读答案09-04

虞美人 宜州见梅作09-15

黄庭坚的诗词虞美人宜州见梅作的阅读答案09-10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黄庭坚鉴赏试题及答案05-17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古诗词鉴赏09-12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古诗鉴赏题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