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答谢中书书》中考题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试题了,借助试题可以检验考试者是否已经具备获得某种资格的基本能力。还在为找参考试题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答谢中书书》中考题试题,欢迎大家分享。
《答谢中书书》中考题 1
一、《答谢中书书》
1.“书”的意思是_ ,“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 _。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__ _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答谢中书书》分_三_层,写出各层大意。
5.写出《答谢中书书》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⒈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五色交辉( ) ⑵晓雾将歇( ) ... ⑶夕日欲颓( ) ⑷沉鳞竞跃( ) ...
⒉翻译句: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⑵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4.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5.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6.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8.“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
⒈解释下面的加点词: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遂至承天寺( ) .. ⑶怀民亦未寝( ) ⑷相与步于中庭( ) ...⒉用现代汉语翻译: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 ,“藻、荇”、是指 ,此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
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
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
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1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
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四、《三峡》《答谢中书书》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或王命急宣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哀转久绝 (4)四时俱备 2.《三峡》《答谢中书书》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
3.《三峡》《答谢中书书》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五、《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 ) ②月色入户 (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简答。①从表达方式看,《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文中的一个字)。
六、[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落,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答谢中书书》
1.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①猛浪若奔 ②负势竟上
③猿则百叫无绝 ④沉鳞竞跃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四时俱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沉鳞竞跃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 困于心 衡于虑而后作 D、有时见日 胡不见我于王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甲乙两文在描写山和水时都抓了其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山的 和水的 。(4分)
5.【乙】文中写到“高峰入云”, 【甲】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6.【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谢中书书》中考题 2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 醉翁亭记(节选)
欧阳修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9.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云归而岩穴暝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1.在描写景物方面,两文都充分调动感官,将景物写得有声有色。请举例加以说明。
12.两文都写到作者与山、水等自然景物的融合,但表达的感情却有所不同,试结合下面句子作一下分析。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醉能同其乐
参考答案
9.消散 昏暗 落下 精神不振
10.(1)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2)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而欢乐,但是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
11.示例: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充分将视觉与听觉结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的气息。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调动嗅觉、视觉、触觉等,将四季的景物的`各自特征很好的体现出来,这样更好地体现出作者娱情山水的情怀。
12.(1)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2)作者娱情山水,但让他陶醉的是与滁洲的老百姓一起出游,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答谢中书书》中考题】相关文章:
答谢中书书中考题10-03
答谢中书书中考题及答案09-19
答谢中书书中考题锦集09-08
答谢中书书09-18
答谢中书书08-14
《答谢中书书》11-15
《答谢中书书》中的谢中书是谁09-11
《答谢中书书》中书是何官职06-29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