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成语故事

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引人人胜、寓意深远的故事,蕴涵着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下面是小编给大伙整理出来的战争的成语故事,欢迎收藏和阅读。

战争的成语故事

标签:成语故事 时间:2019-11-21
【ruiwen.com - 成语故事】

  【坚壁清野】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势如破竹的战争成语故事

标签:成语故事 时间:2018-10-30
【ruiwen.com - 成语故事】

  【成语】: 势如破竹

  【拼音】: shì rú p zhú

  【解释】: 势:气势,威力。形势就象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出处】: 《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举例造句】: 关胜等众,乘势长驱,势如破竹,又克大谷县。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九十九回

  【近义词】: 势不可当、所向披靡、势如劈竹

  【反义词】: 坚不可摧

  【成语故事】: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 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投鞭断流

标签:成语故事 时间:2018-06-07
【ruiwen.com - 成语故事】

  投鞭断流,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那么,投鞭断流的成语故事是怎样的呢?

  成语故事

  东晋初年,前秦的势力日趋强大,苻坚即位后一心想消灭东晋统一全国,他在朝会上就亲征问题听取大臣们的`意见。秘书监朱彤坚决支持,而左仆射权翼说晋有长江天险,不能进攻。苻坚说我们百万雄师把马鞭投到长江里就可以把长江断流 。前秦苻坚将攻东晋 ,部下石越认为晋有长江之险,不可轻动。 苻坚说:“以吾之众旅,投鞭於江,足断其流,何险之足恃?”。后以“投鞭断流”形容兵众势大。亦省作“ 投鞭 ”。

  同源典故

  天堑投鞭 投鞭 投鞭断流 投鞭绝流 深堑投鞭 秦鞭断江 符坚投箠 长江著鞭

  示例用法

  清 魏源《默觚下·治篇十六》:“或有见于多多益善之说而败于投鞭断流。”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 廕昌 统兵援 鄂 ,几取各镇劲旅萃於 鄂 北一隅,似宜投鞭断流, 武汉 唾手可复。”

  唐 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投鞭可填 江 ,一扫不足论。”

  宋 刘克庄《贺新郎·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词:“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 张 许 ?”

  人民解放军以投鞭断流之势跨跃长江天险。

  相关阅读

  据北魏.崔鸿《前秦录》载,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决心调集百万大军,乘势一举消灭东晋,统一全中国。苻坚召集群臣商议,但大臣们多不赞成,其中有一位名叫石越的下属劝阻说:“从星象来看,今年不适合南进。何况晋据著长江的险固,其君王又深获人民拥戴。我们不如暂时固守国力,生产整军,等晋内部松动,再伺机攻伐。”苻坚很不以为然地说:“星象之事,不尽可信。至于长江,春秋时的吴王夫差和三国时的吴主孙皓,他们都据有长江天险,最后仍不免灭亡。现在朕有近百万大军,光是把马鞭投进长江,就足以截断江流,还怕什么天险?”苻坚不顾大臣们反对,执意出兵伐晋,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逼临淝水,准备攻打东晋。东晋派大将谢玄、谢石带领八万精兵抗敌。苻坚轻敌,想凭藉优势快攻,却遭到晋军顽强抵抗,并在“淝水”被晋军打败,前秦从此一蹶不振。后来“投鞭断流”这句成语,就从原文中“吾之众投鞭於江,足断其流”演变而出,后用来比喻军旅众多,兵力强大。

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坚壁清野

标签:成语故事 时间:2018-06-07
【ruiwen.com - 成语故事】

  坚壁清野是指对付强敌入入侵的一种方法。使敌人既攻不下据点,又抢不到物资。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坚壁清野的.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志·魏志·荀彧传》:“今东方皆已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敌军,将军攻之不拔,路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固耳。”

  典故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军后占据兖州地区,继而挥师东进,准备夺取徐州。

  兖州豪强张邈趁机勾结割据势力吕布,攻破兖州大部分地方,并占领要地濮阳。曹操急忙从徐州撤兵回来,向屯驻濮阳的吕布发动反攻。吕布十分凶悍,双方相持日久,曹操一时无法取胜。

  正在这时,徐州守将陶谦病死,把徐州让给了刘备。曹操一听更是心急,于是决定先夺取徐州再回来消灭吕布。谋士荀彧听说后,赶来劝阻。他对曹操说:“汉高祖刘邦争夺天下时,是先保住关中;光武皇帝刘秀平定天下时,是先占据河内。他们这样做,都是深根固本,以制天下。所以他们虽然也遭到了一些挫折、失败,但由于自己的根本没丢,最终获得了成功。同样的道理,兖州对于您来说就是根本,虽说残破些,但更容易保存力量。而徐州方面,据说他们已经组织人力加紧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对可能发生的战役已经有所准备。收割完粮食,对方必然还要加固防御工事,加固营垒,等着您去打他。如果现在您真的派兵攻打徐州,到那时,攻不能克,掠无所得,不出十天,全军就会不战自溃。如此权衡一下利弊,臣认为还是先不打徐州为妙,请将军您再仔细考虑考虑。”

关于古代战争的成语故事汇总

标签:成语故事 时间:2018-03-28
【ruiwen.com - 成语故事】
  导语: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战争的名言佳句,欢迎大家阅读!

  【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势如破竹】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纸上谈兵

标签:成语故事 时间:2018-02-19
【ruiwen.com - 成语故事】

  赵国将军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

  他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也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并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战争是以命相搏的.地方,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秦国和赵国开战后,赵孝成王忌惮廉颇,决意用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赵括母向赵王请辞,赵王不允。

  赵括上任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并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些事,出动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经过四十多天,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

  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国,白起下令将他们全部活埋了。长平之战后,赵国青壮尽失,国力大败,从战国七雄中的一线地位退下来了。

  但事实上,秦国损失也相当惨重,秦将白起评论这场战役认为秦国仅仅是惨胜,甚至可以说秦国之所以说胜利,只是因为主将没有死而已。

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兵不厌诈

标签:成语故事 时间:2018-02-19
【ruiwen.com -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难一》,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

  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要他们与楚国绝交,才让他们复国。楚国被激怒了,撤掉对宋国的包围,来和晋国交战。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对阵。

  晋文公重耳做公子时,受后母迫害,逃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问重耳以后如何报答,重耳说:“美女、绸缎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给您什么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国执政,万一遇到两国发生战争,我就撤退三舍(舍为十里)。如果楚国还不能谅解,双方再交手。”

  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晋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国大将子玉率领楚军紧逼不舍。

  当时,楚国联合了陈、蔡等国,兵力强;晋国联合了齐、宋等国,兵力弱。应该怎样作战呢?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应当多讲忠诚和信用,取得对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战阵之间,不妨多用欺诈的手段迷惑对方。你可以采取欺骗敌军的办法。”

  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策略,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楚军左翼大败,中军也被迫撤退。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城濮之战。晋国取胜后,与齐、鲁、宋、郑、蔡、、卫等国会盟,成为诸侯霸主。

战争成语故事精选

标签:成语故事 时间:2018-02-17
【ruiwen.com - 成语故事】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儿,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战争成语故事--树上开花

标签:成语故事 时间:2018-02-04
【ruiwen.com - 成语故事】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①。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②

  ①借局布势,力小势大:句意为借助某种局面(或手段)布成有利的阵势,兵力弱小但可使阵势显出强大的样子。

  ②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语出《易经·渐》卦。渐,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艮下巽上),上卦为巽为木,下卦为艮为山。卦象为木植长于山上,不断生长,也喻人培养自己的德性,进而影响他人,渐,即渐进。本卦上九说“鸿渐于陆,其羽可为仪,吉利。”是说鸿雁走到山头,它的羽毛可用来编织舞具这是吉利之兆。

  此计运用此理,是说弱小的部队通过凭借某种因素,改变外部形态之后,自己阵容显得充实强大了,就象鸿雁长了羽毛丰满的翅膀一样。

  古人按语说:此树本无花,而树则可以有花,剪彩贴之,不细察者不易发,使花与树交相辉映,而成玲珑全局也。此盖布精兵于友军之阵,完其势以威敌也。

  用假花冒充真花,取得乱真的效果,前边已作过分析。因为战场上情况复杂,瞬息万变,指挥官很容易被假象所惑。所以,善于布置假情况,巧布迷魂阵,虚张声势,可以慑服甚至击败敌人。

  此按语的最后—句,是将此计解释为:把自己的军队布置在盟军阵地上,以造成强大声势慑服敌人。不过,古今战争史上,还没有发现这方面的出色例子。

  树上开花,是指树上本来没有开花,但可以用彩色的绸子剪成花朵粘在树上,做得和真花一祥,不仔细去看,真假难辩。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自己的力量比较小,却可以借友军势力或借某种因素制造假象,使自己的阵营显得强大,也就是说,在战争中要善于借助各种因素来为自己壮大声势。无人不知张飞是一员猛将,而他却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大将。刘备起兵之初,与曹操交战,多次失利。刘表死后,刘备在荆州,势孤力弱。这时, 曹操领兵南下,直达宛城,刘备荒忙率荆州军民退守江陵。由于老百姓跟着撤退的人太多,所以撤退的速度非常慢。曹兵追到当阳,与刘备的部队打了一仗,刘备败退,他的妻子和儿子都在乱军中被冲散了。刘备只得狼狈败退,令张飞断后,阻截追兵。张飞只有二三十个骑兵,怎敌得过曹操的大队人马?那张飞临危不惧,临阵不慌,顿时心生一计。他命令所率的二二十名骑兵都到树林子里去,砍下树枝,绑在马后,然后骑马在林中飞跑打转。张飞一人骑着黑马,横着丈二长矛,威风凛凛站在长板坡的桥上。追兵赶到,见张飞独自骑马横矛站在桥中,好生奇怪,又看见桥东树林里尘土飞扬。追击的曹兵马上停止前进,以为树林之中定有伏兵。张飞只带二三十名骑兵,阻止住了追击的曹兵,让刘备和荆州军民顺利撤退,靠的就是这“树上开花”计。

战争成语故事--远交近攻

标签:成语故事 时间:2018-02-04
【ruiwen.com - 成语故事】

  【战争成语故事--远交近攻】

  春秋初期,周天子的地位实际上已经架空,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郑庄公在此混乱局势下,巧妙地运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敢得了当时称霸的地位。当时,郑国近邻的宋国、卫国与郑国积怨很深,矛盾十分尖锐,郑国时刻都有被两国夹击的危险。郑国在外交上采取主动,接连与、鲁等国结盟,不久又与实力强大的齐国在石门签订盟约。

  公元前719年,宋卫联合陈、蔡两国共同攻打郑国,鲁国也派兵助战,将郑国东门围困了五天五夜。虽未攻下,郑国已感到本国与鲁国的关系还存在问题,便千方百计想与鲁国重新修好,共同对付宋、卫。

  公元前717年,郑国以帮国雪耻为名,攻打宋国。同时,向鲁国积极发动外交功势,主动派使臣到鲁国,商议把郑国在鲁国境内的'访交归鲁国。果然,鲁国与郑重修旧谊。齐国当时出面调停郑国和宋国的关系,郑庄公表示尊重齐国的意见,暂时与宋国修好。齐国因此也对郑国加深了感情。

  公元前714年,郑庄公以宋国不朝拜周天子为由,代周天子发令攻打宋国。郑、齐、鲁三国大军很快地攻占了宋国大片土地.宋、卫军队避开联军锋芒,乘虚攻入郑国。郑庄公把占领宋国的土地全部送与齐、鲁两国,迅速回兵,大败宋、卫大军.郑国乘胜追击,击败宋国,卫国被迫求和。郑庄公势力扩张,霸主地位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