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是选自《论语》中的一篇散文,文中记述了孔子和冉有的一场对话,集中讨论鲁国贵族季氏企图发动战争,攻打小国颛臾的问题,明确表达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思想。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优秀教案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
2、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3、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投影胶片、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析孔子生平及其政治主张,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历史散文不同,先秦诸子散文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诞生了大批的思想家,形成了多种流派,这些派别及其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各抒己见,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先秦诸子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今天,我们学习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论语》中的一篇《季氏将伐颛臾》。
二、孔子生平及《论语》简介
投影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季氏将伐颛臾》 教案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季氏将伐颛臾》 教案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
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析孔子生平及其政治主张,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历史散文不同,先秦诸子散文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诞生了大批的思想家,形成了多种流派,这些派别及其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各抒己见,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先秦诸子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今天,我们学习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论语》中的一篇《季氏将伐颛臾》。
二、孔子生平及《论语》简介
投影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l、解决预习难点,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
2、弄清思路,理解课文。
3、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辨识。
【教学难点】第3段阐述孔子的主张。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入课
映示教学目标,由《论语》这部书和回忆孔子导入课文。
引:初中我们学过《论语六则》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论语》是一部什么书?(生答,教师适当点拨)
明确: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语录体散文集,儒家经典著作。论:编辑;语:“言谈”的意思。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这部书影响巨大。
引:你了解孔子的哪些情况?(生答)
明确: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公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课文中冉有、季路是他的学生。
二、有关背景
引:题目中的`“伐”是“讨伐”的意思,本文写战争场面还是别的内容?相关背景如何?
点拨:课文共3段,写孔子与两名学生的三次对话。当时,鲁国正处于动荡中,三大贵族(季孙、孟孙、叔孙)共同把持朝政,季孙是宰相,他的权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目的是:贪其土地;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冉有、季路任李氏家臣,两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谋划,二人把消息告诉了孔子。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一、课题
《季氏将伐颛臾》
二、课时
三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二、课型
新授课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二)能力训练目标
思维的逻辑性
(三)德育渗透目标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树立积极的姿态,作生活的强者,而不是逃兵。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二)难点对对话体议论文谈话层次的理解
六、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把握主旨,然后在师生共同讨论分析过程中解决文章的重、难点。
七、学生活动设计
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八、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学生集体诵读全文
3.结合课后练习题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
(1)分析课文第一段
提问1: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什么?
明确: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提问2: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持什么态度?其理由是什么?
明确: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有三:
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
二是颛臾在邦城之中,不必伐
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2)分析课文第二段
提问3:为什么孔子认为季氏的行为是冉有的过错?对此,冉有是如何辩解的?孔子是怎样反驳的?
明确:孔子认为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行为。对此,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引用周任的话和以虎兕、龟玉等为比喻进行反驳,认为冉有、季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引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对冉有的自我辩解给予反驳,认为他不是称职之臣。孔子运用比喻论证法,“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显然是看守人员的过错,是一种失职。(3)分析课文第三段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一、导人
孔子作为一名老师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是性格温和、循循善诱,是一个翩翩君子的“圣人”形象,今天,我们将要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孔子,因为这一次孔子发怒了,而对象就是他的学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季氏将伐颛臾》
二、整体感知
(1)齐读全文,纠正字音、断句
首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齐读全文并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本文的对话是在什么情况或者背景下发生的?
明确:季氏将伐颛臾
“伐”字怎么解释?解释为明目张胆地攻打,而且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动用“武”力
“将”字说明什么?“将”字说明这个战争还没开始,即将发生,可以通过劝阻得到制止,如果不去劝说,那么这场战争就有可能变成现实
时代背景:
当时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而王室日趋衰败,这种情况到孔子生活的时期一直持续了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历史上被称为“三桓犯上”这其中,季氏的势力最大他之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是贪其土地,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的势力构成威胁当时孔子的徒弟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而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两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三、文本探讨
(1)下面,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思考:对于这场仗,孔子持赞成还是反对态度?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大家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明确: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点(治国以礼):
季氏将伐颛臾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设想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学生学习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
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习,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季氏将伐颛臾 教案教学设计
文/诸定国
教学目标:
-1.解决预习难点,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
-2.弄清思路,理解课文。
-3.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ブ氐悖何难远嘁宕视刖涫奖媸丁
-ツ训悖旱3段阐述孔子的主张。
-タ问保1课时
-ヒ弧⑷肟
-ビ呈窘萄目标,由《论语》这部书和回忆孔子导入课文。
-ヒ:初中我们学过《论语六则》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论语》是一部什么书?(生答,教师适当点拨)
-ッ魅罚杭锹伎鬃蛹捌涞茏友孕械氖椋是语录体散文集,儒家经典著作。论:lún,编辑;语:“言谈”的意思。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这部书影响巨大。
-ヒ:你了解孔子的哪些情况?(生答)
-ッ魅罚嚎鬃樱ㄇ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公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课文中冉有、季路是他的学生。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蔡雁斌
《论语》
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方法。
体会《论语》的语言特点:运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段,富于变化,叙事与议论结合,语言简洁,且多警策,很有说服力。
背记一些千古传诵的语句,如“既来之,则安之”等。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由旧课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从初中课文《〈论语〉六章》任选两章背诵。
让学生将该课与本课 作比较,谈谈印象。
二、《论语》简介:
结合注释1。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其内容很广泛,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时事等方面。全书共20篇,后人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做篇名。每篇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联系。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宋发旺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
2.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3.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投影胶片、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析孔子生平及其政治主张,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
同历史散文不同,先秦诸子散文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诞生了大批的思想家,形成了多种流派,这些派别及其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各抒己见,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先秦诸子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今天,我们学习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论语》中的一篇《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刘卫红
一、 教材分析
1、 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一篇课文,被列在先秦诸子散文单元的第一篇。它的位置决定了它的重要作用。其次,这篇课文体现了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因此,也具有极高的文学鉴赏价值。
2、 关于本文的先导性知识。
(1) 介绍先秦诸子基本情况:包括生平事迹、后人评价、观点主张,代表作品。
(2) 介绍文中季氏、孔子、冉有、子路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3) 介绍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见课文后的附录。
(4) 介绍本文的时代背景。
3、 布置预习作业:
(1)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2) 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课文,要求做到一一对应的直译,把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上课质疑。
4、 教学目标:
(1)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2)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3) 通过分析“仁”在这篇文章中的具体体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
(4) 分析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5、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人物语言特点。
6、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仁”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二、 教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