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以来,雷锋为全社会提供了鲜活的公民道德样本,勾勒出了理想的公民人格。仔细品读雷锋的事迹——“把省吃俭用的钱寄给灾区人民,寄给家庭困难的战友”,“节假日去部队驻地附近的车站扶老携幼、迎送旅客”,无不体现出一种主人翁态度,无不展示着公民道德所能达到的高度。“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这与我们今天倡导的“微公益”、“随手公益”、“将公益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相互印证、互通精神,展示着雷锋精神与时代共进的容量与能力。
不断融汇和归纳新的内涵,是雷锋精神具有持久感染力和广泛适应性的基础。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认识雷锋精神,也许“过不过时”的问题,就无须讨论。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地说,雷锋精神,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见诸于无数人们的行动上。
(三)
能够保持持久魅力,雷锋精神肯定不是无源之水。它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革命传统,也根植于中国文化,吸取和传承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仁而爱人”的道德境界,“杀身取义、舍身成仁”的道德勇气,“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修养,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对雷锋精神提供的给养。
质沿古意,文变今情。对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理想关系,传统文化给出了哲学描述,而雷锋以现代的、日常的、生动的实践方式进行了表达。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里,面对功利与道义的博弈,利己与利他的较量,雷锋作出了他个人的抉择,并为现代人处理利益冲突提供了标尺和镜鉴。
丰富的历史资源和人文底蕴,让雷锋精神具备了深刻的民族性。而民族文化中最宝贵的资源,往往是全人类共同珍视的思想。雷锋精神受到不少国际人士的高度重视,不是偶然的。中外很多思想家都意识到,功利法则与优胜劣汰虽然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人类文明的整体演进决不能缺少博爱利他精神。人类在物质和精神上相互依存的事实不断提醒我们,单个人幸福与否,依赖于全体人的生存状态。
今天我们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人口增长、资源消耗、生态恶化、种族仇恨、局部战争、饥饿贫穷,已经不能仅靠单个国家、单个地区解决,而要靠全人类以休戚与共的决心共同面对。在“利己”与“利人”、个体与全体的关系处理上,中国文化给出了深具普遍意义的思想资源。作为其中优秀的一部分,雷锋精神,它对于为人类共同命运的担当、为和谐世界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因而已经超出了人们对它的原有认识,具有丰厚的文化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雷锋精神,将永远放射时代的光芒。